.

4亿年前的海洋生物化石上,刻着一首诗,读

宋太祖赵匡胤,从五代乱世中走来,本人又是靠篡位称帝自立,为了防止部下武将们有样学样,在宋朝推行重文轻武、以文制武之策,有意识地遏制武将的势力和发言权,另一方面却大幅度提升文人学士的地位与权力,虽然使得北宋武备虚弱、对外战争中吃尽苦头,但另一方面,却使得北宋文化昌明繁盛,使得北宋成为唐朝之后又一个文坛黄金时代。北宋文坛最为出名、成就最大的代表人物,莫过于苏东坡。苏东坡的密友黄庭坚,无论文章书画、写诗填词无一不精,是宋代仅次于苏东坡的大才子。黄庭坚不仅文采斐然,更兼爱好广泛,他有个独特癖好,收藏鉴赏奇石,他的很多诗作都体现出这一点,如《题竹石牧牛》《题凌云石》等都以奇石为题材。中科院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就收藏有一块4亿年前的古海洋生物化石,上面刻着一首诗,与黄庭坚有着莫大关系。这块石头最初出土于江西武宁县,初看貌似一块薄薄的板砖,颜色青黑,正面有一副非雕非画的竹笋一样的图案,侧面还刻着一首诗,连落款共二十多个字。经过专家研究证实,这块石头是一种远古海洋生物化石。这种生物学名“震旦角石”,生活在距今四亿多年前的海洋中,属于无脊椎软体动物的头足类,与今天海洋中的章鱼、乌贼、鹦鹉螺都是远亲。这种动物性情凶猛,是一种食肉动物。震旦角石化石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数省的奥陶纪地层中,属于我国独有的一种珍稀化石。古生物学家揭开了这块化石的身份,但化石上面那首诗又是怎么回事呢?历史学家经过多方考察,反复研究,根据诗句内容、笔迹、落款判断,这首诗正是宋代大才子黄庭坚的遗作。这块化石和这首诗背后,隐藏着黄庭坚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原来,黄庭坚虽然才高八斗,才华横溢,但因为人正直,洁身自好,不肯与朝中权贵同流合污,结果仕途生涯极为坎坷困顿。他一生多次遭到打击排挤,屡次被贬谪出京师,“下放”到偏远地区担任地方小吏。《黄庭坚年谱新编》记载,北宋元丰三年,黄庭坚再度被贬黜,被朝廷安置到江西吉州太和。黄庭坚当时年方三十多岁,正是建功立业之时,但他满腹才华,却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沦为派系纷争中的牺牲品,眼看大好年华在蹉跎岁月中度过,黄庭坚满怀惆怅。他曾在贬谪期间,为了排遣寂寞,游历山水,足迹遍布吉州一带和周边地区,“自湖滨到修江,由武宁而至分宁”,曾经到过武宁县。正是在这段失意时期中,黄庭坚无意中得到了那块震旦角石化石。但古人没有化石常识,他看到石头上妙趣天成的状如竹笋的图案后,把它当做一块“新妇石”,即当时观赏石中的一个品类。他感时伤身,想到自己满怀报国之心,却屡屡遭到权贵打击排斥,正当年富力强大有作为之时,却僻处乡间一事无成,不知何时才有出头之日,于是写下了那首《题新妇石》:“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落款是“庭坚”。他把自己受到打击压抑的处境和石笋联系起来,认为自己的仕途也像石中笋一样,无论如何浇灌滋润,都凝滞不动,不知何时才能一展抱负,成为国家栋梁。诗中饱含失落忧郁之情,读来令人心酸。他把诗句刻在化石上,请人把他打磨成一方镇纸,朝夕相伴。元丰六年,黄庭坚被调任山东德州,那方镇纸不知何故没有随身带走,而是留在了江西武宁,直到九百多年后重见天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9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