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湖副刊散客石头记吴山脚下,有

日前,上城区政协原文史委主任瞿旭平告诉我,她在寻访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遗存时,发现吴山脚下的一户墙门里,有块青石板,上面雕刻着“花瓶上插有三把戟”的图案。据说这是一块“连升三级”的刻石。她问我:有没有保护的价值?因为墙门住户,都在这块青石板上洗衣服,青石板成了洗衣板,已有六七十年了。

5月18日是博物馆日,当天我参观了杭州博物馆举办的“丁丙与十九世纪的杭州”展览会后,骑车来到吴山脚下,找到了这座墙门。

一位大伯正在青石板上刷衣服。我问大伯,你知道墙门里是什么时候有这块石板的?

大伯告诉我:他今年66岁,在他小的时候,这块青石板就在了,是上代人从城隍山上的城隍庙遗址上抬回来的。做了洗衣板,他是从小用到老了。

我又问,青石板上的图案你知不知道?他说不晓得。

是夜,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这块青石板上的图案,是有名堂的,这是一块存世的古代“平升三级”的雕刻图案。

5月19日,我骑车再次来到这墙门。这次见到的人多了,有位陶姓大伯,还有两位大姐,他们都很热心地与我交谈。他们说,这块青石板在墙门里起码有六、七十年了,说不定有上百年了。他们在石板上搓洗衣服很爽快,很顺手,大家都用得很习惯了。

我取出随身携带的卷尺,量了一下:青石板长公分,宽86公分,厚10公分。这块青石板可谓大矣!

我对陶大伯说:这样大的“平升三级”,一般小庙里是不够格的,只有身份高的大庙,才有它的位置。应该说:这块“平升三级”的青石板,只有省城隍庙或府城隍庙(注:府城隍庙是南宋时临安府的城隍庙)才是够格的!

我又对陶大伯说:你看,石板上这花瓶上的三把戟(兵器),虽经多年磨搓,还是能够辨识得出来。下面本来刻有小伢儿读书的图案,已经磨损得看不出来了。

他问我:为啥要刻个小伢儿呢?

我说:古人参加科考,做官要达到“平(连)升三级”的地步,都是要从小好好读书,才能获取功名的。

对于这块青石板何时来到这个墙门里的,后来我又做了一点考证。我查阅了上城区政协文史委编印的《吴山大观》一书:省城城隍庙、府城隍庙在年被拆除。屈指一算,至今已有64年了,城隍庙不拆除,这块“平升三级”的青石板,是不可能落到山脚下这墙门里的!

遂尔,我又回想起自己儿时的情景来。十岁生日,父亲领我到城隍山,并到每座寺庙里去点蜡烛,父亲说这叫“满堂红”。我至今还迷迷糊糊地记得,在跪拜城隍老爷时,似乎看到过一块有图案的青石板,当时父亲还讲了一些有关城隍的故事,已记不起来了,但对有图案的青石板似乎还有一丝印象。

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也日渐长大,原来对人世间“连升三级”的事,总认为是传说。后读了史书,这“连升三级”的事,在古代却是真的有的。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年),杭州富阳新城(新登)人施肩吾,在科考中一路腾升,高中了状元(史载:他也是杭州地区的第一位状元)。这可是县里的大事了。当朝廷派员给施肩吾送状元喜报时,却发生了两个知县争状元的事。

原来施肩吾是在分水县桐岘乡出生长大的,这乡后来从分水县划到新城(新登)县了。于是,两个县官都要争这个状元。盖因唐代朝廷有个规定,凡有高中状元县的县官,可“连(平)升三级”,县里的百姓可免税三年,以示奖励。于是,两个知县争个不休。此事一直惊动到皇帝。唐宪宗认为,这两个县官都是重教重人才的,于是做了“和事佬”,下旨:两个知县都“连(平)升三级。”

正因为有了这个“连(平)升三级”的典故,后世遂有了“花瓶(平)上插有三把戟(级)、小伢儿认真读书”的刻石图案。那末,这样的刻石摆放在哪里合适呢?那肯定是在城隍庙里最好,因为城隍是保佑一县、一城、一省老百姓的。

旧时各县都有城隍庙,但各县的城隍面前是不是都有“平(连)升三级”的刻石?这很难说,我也没有考证过。

往事越千年。“平(连)升三级”的老古话,唐代杭州地区曾发生过的两县争状元的趣事,与吴山脚下老墙门内这块“平(连)升三级”的刻石,古今对照,不失为一则“平(连)升三级”的杭州佳话。

(头图摄影丁以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