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墨纸砚属于文房四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得到皇室文人墨客们的喜爱。中国四大名砚首屈一指的要数“端砚”千年来被人们称为“名砚之首”,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齐名,在端砚中广东省肇庆市的砚台最佳。本文就针对现代广东肇庆端砚的图案艺术进行详细的阐述,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广东肇庆;端砚;造型艺术
端砚素有“天下第一砚台”,根据不同的产地,主要分布在地区是肇庆西江羚羊峡两岸、西江北岸北、岭一带、斧柯山东部等地区。据历史记载共计有70多个坑,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坑所产的端砚质地也不一样,总体概括为质地坚硬,细腻如脂,温润如玉,娇嫩如妙龄少女。
笔者近年来收藏了一批端砚,发现当时端砚雕刻艺术集“唐宋明清”之大成,融合百家又别具一格,整体艺术风格简练传神,宛若天开,物象生动,雕刻依石依形,依纹理依石眼的变化,精心设计草草几笔便勾勒出主题,整个砚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这跟现代广东肇庆人雕刻师傅因砚而生,因石造型、包容而又开放的文化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端砚艺术的发展
端砚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官办学校,文化经济发达,继南北儒学,距今已经有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唐早期的端砚带有足,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为20厘米以内,呈现为簸箕形,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便于文人研磨,逐渐到了唐中期时足逐渐去除。随着社会发展到宋代,儒家兴起产生了“理学”,古文运动结束,中国古代史进入顶峰,史家辈出各类经典著作较多,金石学兴起,人们对于端砚有人新的认识,在实用的基础上开始雕刻纹饰,整体雕刻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简单大方,平淡质朴、主题突出,多注重石眼装饰作用,具有宋人尚“意”之风。元代的端砚没有大的发展,大都是模仿唐代的风格,雕刻粗犷而又浑厚。明代时候兴起“心学”,强调“知行合一”,士大夫喜好收藏推崇“天然雕饰”,端砚作品根据纹理石眼稍作点缀便成艺术品,各类题材较为丰富。清代时期端砚艺术性较强,体形较少,一些砚台上题诗做铭,形成雅儒共赏艺术风格[1]。
图一:历代端砚
二、依石施艺的当代端砚
(一)左顾右盼,惟妙惟肖
“接天莲叶无穷碧”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但用来形容这方端砚恰当不过了,这方砚台工匠以“巧夺天空”的技术,根据端砚石天然而成石眼,将“莲花”“乌龟”“祥云”融为一体,浑厚天成寓意延年益寿、洁白如玉。
砚台中左边雕刻的是莲叶,亭亭玉立,碧绿的莲叶一望无际,石眼如同晶莹剔透的露珠落在荷叶上,两个莲蓬成双成对,一个莲蓬已经结籽,另外一个还未开放半遮半掩藏在莲叶下面,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前后穿插,把空间关系处理得比较好。右上角描绘的画面是湖面上升起一片薄薄的云雾,一圈圈波纹拍打着莲花,此时,一只生动活泼小乌龟从石头下面慢慢地游出来。
砚台图案立意深远,采用左右呼应的形式,综合运用细刻、线刻、通雕(镂空)等技法,将动植物仿古云纹混合在一起,造型生动[2]。莲花自古就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尚品质,繁简有序,整体画面惟妙惟肖,继承传统同时也开辟创新,做到了精益求精。
图二:莲叶无穷碧
(二)取意为上,简练传神
“意为上,形之次之”好的砚台,工匠根据砚台石眼分布情况设计图案,近处密远处熟,做到了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残月孤鸟,湖水潺潺,这种景色只有远在他乡之人才能深有体会。
砚台右上角刻半轮残月映入湖中,在一圈圈涟漪做起舞,左下角雕刻一些芦草,以石眼为芦苇秆站立着一只小鸟,遥望着远方水中的月亮,右侧较大的石眼作为岸边礁石。
整方砚台取意为上,因材施艺,平中见巧,简练而传神,景物疏密相间,物象表现精准,充分应用动静结合表现形式,注重统一和谐天人合一,细刻线条精致准确流畅,可以说“匠心独具,工精艺巧”,可谓一方好砚[3]。
图三:半轮明月图
(三)宛若天开,巧然成形
世人都知道诗仙李白喜欢喝酒写过好多与酒相关的诗句,其中一个佳句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成为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传颂,许多画家将相关题材融入到绘画当中,现在许多工匠将此题材融入到端砚设计当中,显得别具一格。
这方端砚出自老坑,工匠利用天然的石色、石形巧妙构思,右下角利用石皮以及弧形雕刻出诗仙李白弯腰举着酒杯状态,胡须飘然遥望着一轮明月,人物形象而又写实神态奕奕,雕刻线条细腻有力,灵巧流畅起伏有致,完美地将李白的衣纹褶皱刻画十分到位,仔细观看极富有生活的气息。
整方砚台画面情景交融,主次分明,以质朴为尚去粗存精,宛如天开,雕刻精致到位,刀法古朴巧然而成,化腐朽为神奇,从而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实用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的趣味性,打破陈旧而出现的精品[4]。
图四:诗仙邀月
三、当代端砚传承与发扬
端砚经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图案设计越来越精巧,出现了好多的上上品的砚台,这些大部分供于皇宫贵族、文人士大夫、富商巨贾等人群使用,对于平常普通人家而言比较困难。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近年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作为文房四宝的端砚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青睐,通过互联网等渐渐进入了平常家庭。现在工匠借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