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入门该怎么刻,才能把边款刻好谈艺录

现在篆刻作品都需要刻边款,即便是只刻作者姓名的“穷款”,甚至有朋友说,没有边款的作品是没有灵魂的,本文就说说边款这件事。边款的渊源最早的边款起源于“物勒工名”。其实,古玺印本身就来源于“物勒工名”,它的作用就是为了标识器具制造的有关情况,比如制作者的姓名、籍贯、制作年代等,这就是最早的“物勒工名”。这对印章制作者不公平,因为印章记载了器具制作的相关情况,印章本身的制作者情况却得不到记载和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古玺印的制作者觉得有必要对印章本身进行“物勒工名”,于是,就出现了印章边款。边款的书面语是“款识”,款识一词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下》:“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于宗庙。”颜师古注称:“款,刻也;识,记也。”《通雅》(卷三十三)对于款识还有三种说法,最为权威:其一、款在外,识在内。其二,款是阴字凹入者,识是阳字凸出者。其三,花纹为款,篆刻为识。显然,款和识并不是一回事儿,但,在现代篆刻里,我们说到的边款,将款识合而为一,不论凹入还是凸起的图案和文字一并都称为“边款”,其实这是一种模糊的说法。最早的边款,该是出现在汉印里的边款,即汉印“司马囗私印利”,其四周印侧刻的是“大富、同心、一意、长生”八个字的白文款识,但这实际上就是吉祥话,没有任何“物勒工名”的作用,如图:(汉印里的边款)最早有边款意义的款识是隋代官印以及后来的宋代官印,如图:(隋印和宋印里的边款)隋印“观阳县印”的边款是:“开皇十六年十月五日造”;宋印“平定县印”的边款是“熙宁三年少府监重铸”。这已经有边款的意思了,注明了制作年份,制作者。不过,这是官印,跟我们谈的篆刻边款,还有距离。从出土印章实物看,最早出土的有边款意识的私印,应当是江苏出土的南宋白文印(汪本兴《怎样刻边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年1月1版)“张同之印”,如图:(有边款的私印)除了印顶的“野夫”和印面的“张同之印”外,印的四面刻有“十有二月、十有四日,命之曰同,与予同生”。这个边款已经有了边款的概念,但显然,制作者应当仍是工匠,工匠之名,仍然不见。为什么不见呢,因为那时的私印,仍然是工匠所制,文人还没有加入到刻印的队伍中来。据说,最早刻有边款的印是元代赵孟的“松雪斋”和“天水赵氏”之印,刻有“子昂”的边款,但未见有图例,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接下来,文人篆刻,边款大量出现,最经典的当然还是文彭、何震。(文彭:琴罢倚松玩鹤)文彭有代表意义的是这方“琴罢倚松玩鹤”,在这时,边款已经成为艺术整体的一部分。我们知道,文、何的推广力、影响力是惊人的。至此,篆刻边款在篆刻界开始流行。单刀与双刀款要在平整的石面上刻款,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类似于刻碑,就是先在石面写好字,然后依照写好的字,沿着笔画的两侧刻入,因为完成每个笔画需要两刀,所以,叫双刀款。早期的边款,基本都是双刀款,到何震开始尝试地将单刀引入边款,即每一刀完成一个笔画,如那方有名的“听鹂深处”的边款,如图:(何震的边款)这种一刀一个笔画的刻法,叫单刀款,单刀刻款的方法在浙派宗师丁敬手里推而广之,发扬光大,遂成后世篆刻边款的主要刻法。(丁敬的单刀边款)注意,在赵之谦之前,文人篆刻的边款创作,用的基本上都是“款”,即文字凹入的刻法,不管单刀还是双刀,总之还都是“款”,直到赵之谦出现,边款中才出出“阳字挺出”的“识”的形式(吴昌硕等全面继承了这些),并且渐渐兴盛了起来。当然,“识”一定不可能是单刀完成的。(吴昌硕明月前身及边款)边款都刻啥?现代的边款可以表达的内容很多,早已不限于“物勒工名”。下面我们以赵之谦的作品为例,说说边款能刻的内容:1、释印。即在边款里,从文字学角度对印文来源进行考释,或对印文风格进行追溯,或对印文出处进行阐述,或对印内刀法进行说明,或记录与印文相关的轶事,相关的人和物等,这些都属于释印,比如这方“沈树镛同治纪元后所得”:(沈树镛同治纪元后所得及边款)边款里说了印文风格来源于《祀三公山碑》的“篆分合法”,这是释印;又比如:(松江沈树镛考藏印记及边款)边款里说“取法在秦诏汉灯之间,为六百年来摹印家立一门户”,不但释印,而且有“言志”的成分。这跟下一类边款有交叉。2、叙事言情。这一类边款,讲印人的生活,印人的赏心乐事,印人的人间悲辛,印人的同道交游,印人的生活琐细都属于这一类边款,比如:(悲盦及其边款)边款里说:“家破人亡更号作此。”那一年,他同时失去了妻子和两个女儿,于是,他给自己改了号,叫“悲盦”。再看(汉石经室的边款)边款刻了两次,第一次说:“小蓬莱阁汉《石经》残字,闻尚在人间。均初将求而得之,詺其室以俟。癸亥秋,悲盦刻。”沈树镛(字均初)听说残石尚在人间,于是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汉石经室,赵之谦也先刻一方印,等着……过了不久,赵大师又刻第二次款:“是岁除夜,均初来告,已得《石经》。元日早起,亟走相贺,出此纵观,欢如意,遂纪于石。”当年的除夕,沈树镛来告,说得到《石经》了,第二天早晨,新岁,奔走相贺,拿出早就刻好的印……沈树镛对金石的执着,众人的欢欣之情,流溢石面之外。3、论艺。在赵之谦的边款里,我们可以看到太多的印论:或者是如札记,或者如随笔,他将能够流传百世的印论,都刻在了边款里,以至于在他的身后,如果我们要学习赵之谦的印学理论,都不得不借助于他的边款,比如“钜鹿魏氏”的边款:(钜鹿魏氏的边款)著名的“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理论,就来源于这方印的边款;再比如这方“何传洙印”:(何传洙印的边款)边款里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这是他“光洁与斑驳”之争而力主光洁的宣言书,就静静地放在一方名印的里。当然,还可以刻其他内容,边款就如书法作品的落款,与作品相关的内容,皆可入款。如何刻好边款这个问题是新手问的最多的问题,在新手心里,这是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新手最迫切想一下子就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想要刻好边款,对于新手来说,绝不是看两遍刻边款视频,或者跟着老师亦步亦趋地模仿几刀就可以了,也不是掌握了十几个,几十个常用的字就可以了。(沙孟海的隶书款)因为跟着老师学刻再多的字,那边款字,还是老师的,还是视频里的。要真正学会刻边款,新手能做的事情只有两件:1、刻基本笔画,不停地刻。跟学书法一样,要刻好边款里的字,也得从基本笔画开始学起,一刀下去,会成什么样子的点,或者成什么样的横、竖,或者在旋转刀或石之后形成什么样的弧线或曲线,只有在刻之后,才会产生感觉和记忆,并且,在不同的石头上产生的感觉和记忆完全不同(类似于在不同的纸面上写毛笔字)。(赵之谦的篆书款)所以,要不停地刻,不停地记。直到熟练地掌握刀与石之间的感觉,在什么样的石面上,什么样的入刀角度,什么样的入刀力度、速度,能产生什么样的石面痕迹。掌握了这一点,只是做好了刻好边款的一半练习。2、在书法上下大功夫。没有临过帖的书法,通常被行内人称为“写字”,经过了碑帖临习系统训练的“写字”,才称得上“书法”,因为只有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规范、才符合才“美”,才“好看”。那么,把这些字搬到石面上,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符合审美的“边款”。(吴让之的草书款)简言之:刻楷书款,就练好楷书,钟、王、颜、柳、欧,无一不可入款;刻隶书款,就练好隶书,《曹全》、《张迁》、《史晨》、明清诸家,无一不可入款;刻篆书款,就练好篆书……当然,可以从常用的字练起(这跟书法学习,简直一模一样,最开始可以写个横幅、然后可以写对联了,再然后,成篇的都可以写了)。总之,扔掉那些边款速成的教程,在书法上下的功夫,最终,都会呈现在极美、极精致的边款里。(之37,部分图片引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