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此神龙由大小相仿的红褐色石块人工堆砌而成,龙头面向西南,龙尾指向东北,全长19.7米,龙身宽约2米,头部宽达到5米。
二、长江流域第一龙:卵石摆塑龙,距今约年,年出土于湖北省黄梅县焦墩遗址特征:此神龙由鹅卵石摆塑而成,全长7米,躯干长4.46米,高2.26米,头西尾东,龙首高昂,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石龙四周还有用卵石摆塑的鱼、龟、蛇等动物形象。
三、濮阳蚌塑龙:距今约年,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征:此神龙由蚌壳精心摆塑而成,龙图案身长1.78米,高0.67米,昂首、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状腾飞。
四、白玉猪龙:距今约年,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特征:此神龙高15厘米、宽10.2厘米、厚.8厘米。
五、含山玉龙:距今约年,8年出土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特征:此神龙长4.4厘米、宽.9厘米、厚0.2厘米。其首部圆雕呈兽面,沿环一周外侧刻一规整的弧线,表示脊背线,与脊背线相连的有17条向外放射的斜线。
六、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亦称“中华第一龙):距今约0年,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特征:此神龙呈墨绿色,“C”字形,龙体通高26厘米,横截面略呈椭圆形,直径2.~2.9厘米。吻部前伸,双眼突起呈梭形,额及颚底皆刻细密的方格网状纹,颈脊起长鬣,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龙尾内卷。龙背有对穿的单孔,孔外径0.95、内径0.厘米。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七、红山玉猪龙:距今约0年,现收藏于内蒙古博物院特征:此神龙鼻子突出褶皱,眼睛微凸、耳朵直立、身体卷曲、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简素。它体形较小,酷似玉玦,考古学界称之为“猪龙形玉玦”或玉猪龙。
八、中华第一龙陶:龙山文化彩绘蟠龙纹陶盘,距今约4年,年出土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遗址,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征:此神物直径40.7厘米,底径15厘米,高9厘米,从盘口向下缩小,口沿处斜折。陶胎呈褐红色,器表灰褐色,陶盘外壁附有绳纹。盘口及内壁上沿涂成漆红色,盘内以黑色磨光陶衣为壁。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九、西北第一龙:凸堆龙纹红陶罐,距今约年,年出土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特征:此神物是一件无耳、束颈红陶罐。高15.7厘米,腹径17.2厘米。龙的形象蜿蜒起伏,横陈于陶罐腹部。龙身刻有鲜明的箭矢状鳞纹,一足而三爪趾,头部如蛇。
十、绿松石龙形器(亦称“中华第一龙”):距今约年,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夏朝晚期都城遗址),现收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特征:此神龙是祭祀用的礼器,龙头宽15厘米,龙身宽4厘米,全长约70厘米,由余片绿松石镶嵌装饰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
十一、商龙纹兕觥:距今约年,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现收藏于山西博物院特征:此神龙为盛酒器,高19厘米,长4厘米,宽1.4厘米,重约4.公斤。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吴刚律师祝您年顺风顺水、龙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