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开乃艺坛奇人,书、印皆可开宗立派。偶作诗,亦不俗。画少见,多为花鸟。日前在厦门一家网络画廊见到一幅石开的人物画,因为与该画廊是老关系,便毫不犹豫买了下来,几天后,接到特快寄来的画轴。开三横幅的作品竖着裱成了立轴,装裱很特别(我见过石开画过类似的草图),题签也是石开的手笔,我确定这是石开的心爱之作。果然,与石开先生核实,他只问了一句:“在哪买的?”我答:“厦门。”他说:“这就对了。”我窃喜,又收藏了一件稀罕物。
石开先生曾把一流画家的作品归纳成十六个字:“強烈独特,多方消息,侧影丰滿,伪造不得”。我觉得此作就符合这十六个字,特别是题款,读来给人轻松、幽默之感。且看:
有人问道:“老头,老头,手持竹竿在此干甚?”老头答道:“打落松子,种遍山峦,他日干如龙,声如涛,好携儿孙同来林下,步姗姗。”丁卯莫秋晴窗,写此遣兴。吉舟石开。林语堂说:“幽默来源于轻松,来源于平等。”石开也说过:“我长年不在体制内工作,自由自在,工作没有压力,头上没有领导,幽默有时很自然就来了。当然,幽默还要讲境界、品味,那就要靠智慧了。”
一连几天,我都在思考应该如何“加工”这件作品。我历来不喜欢卷轴,这件作品现在看来也有些单,应该请石开先生重新题跋或多人题跋,裱成横幅。石开先生同意了我的请求,但提示我请别人要谨慎,我明白他的意思,怕风格不同破坏了整体效果。
一个月后,收到了石开先生的题跋和题签,我知道,无需再请人题跋了,这已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精品了。
(三惜草堂藏品:石开“松岭举杆图”尺寸:cm×46cm)
石开先生跋曰:
此余二十余年前所作也,原赠厦门一友人。今东北王宝林先生由网络寻得,嘱为题跋。曩余年十七,欲从乡里陈子奋先生学画,先生却以书、印、诗相授,并曰:此三者成,方宜画。昔缶翁五十学画尚不迟也。余遵师教,专意此三者,不知有画矣。后偶做是图,曾持教于陆俨少先生,承赞许:画胜于书。由是又耽于书,垂二十年。今重睹此作,益信陈陆二老之言。窃喜拙书略有进也。庚寅夏五月,京城炎热难当,石开。从题跋可以看出,我当初对这件作品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是石开的精心之作,曾持此作请教过陆俨少先生,后来赠给了厦门一友人。令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石开很少赠人作品,何况这样的极品呢?而就是这极其郑重的馈赠,最后还是变成了商品。“今天书画成为商品,书画家不随便送作品应该也是合理的,但我有时不免仍感慨:凡物一旦被金钱所侵入,人类情感的东西就被排挤了。”(石开:《访林散之》)
一年前,石开在北京国际饭店接受采访时曾说:“因为自己的作品能卖钱,很自然就会问自己,怎样做才能值钱而不是抢钱?至于怎样增加作品的含金量是专业问题。而如果不按质取值,或是没有自信其价值的保全。漫天要价则是道德问题。我是一个文化人,既重专业,也重道德,而尊严是我的底线。”他说的是艺术家,收藏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年8月22日23时王宝林于三惜草堂
石开,年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姓刘,别名吉舟,从事艺术职业后改姓石。青少年师从陈子奋、谢义耕、何敦仁等先生学习书法、篆刻、绘画、诗文。年迁居北京,为职业篆刻书法家,沧浪书社成员。历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中国书法进修学院教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