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国礼文化见证国际友谊
立足时代前沿引领行业发展
践行至尊理念促进国际品牌
传承华夏文化互鉴世界文明
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图》,故宫博物院藏
《墨竹坡石图》是元代画家高克恭创作的一幅文人水墨画(纸本,纵.6厘米,横42.1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面描绘的是烟雨濛濛中婷婷玉立的秀竹及山石,石旁竹草丛生,竹二竿生于石后,前后偃映,一浓一淡,层次分明,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在烟雨中挺秀潇洒的姿态。在表现技法上,笔法沉厚挺劲,墨气清润,结构谨严,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自然的前后层次,使画面由局部变化发展为整体变化,产生了通灵丰富的空间感。
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局部)
画面右侧中部,子昂题跋,子昂即赵孟頫,诗云:“高侯落笔有生意,玉立两竿烟雨中。天下几人能解此,萧萧寒碧起秋风”。下钤“赵子昂氏”印。从题诗中可看出赵孟頫对高克恭的墨竹极为推崇。
元高克恭《墨竹坡石图》(局部)
画面左下方款署:“克恭为子敬作”,钤“彦敬”印;“子敬”为元初著名学者、书法家龚璛。右侧钤“清父之印”、“顾氏珍玩”、“吴景旭印”、“仁山鉴定”等鉴藏印6方。
高克恭的墨竹学王庭筠,兼具文同的气概,落笔潇洒,却形神兼备,自有天然之生趣。高克恭墨竹作品见于著录的有《墨竹坡石图》、《墨竹图》、《竹木图》、《竹雨图》、《竹石图》等,但流转于世的仅存《墨竹坡石图》。
高克恭的墨竹在当时及后世享有盛誉,以至明人有“前朝画竹谁第一?尚书高公好无敌”的话。倪瓒曾写诗赞高克恭画竹:“石室风流继世苏(轼),黄华父子亦敷腴,呈兴笔法钟山裔,只有高髯不让渠”。高克恭所作墨竹笔力雄浑、潇洒风流,能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强烈共鸣。
张雨《题高房山墨竹图》诗云:“净业清风披洒,老竿元气淋浪。要竝墨君高节,惟许房山侍郎。”郭若虚曾在《图画见闻志》论及人品与画品的关系:“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张雨这首诗,以“人品定画品”这一命题立意,赞高克恭人品高,有墨竹之气韵、磊落之胸次。
王逢《梧溪集》中记载:“高尚书尝写竹自题云:子昂写竹,神而不似,仲宾写竹,似而不神,其神而似者,吾之两此君也。”文中高克恭对自己所画墨竹颇为自信,点评友人所画墨竹:赵孟頫“神而不似”、李衎“似而不神”,之后,毫不谦逊地送给自己四个字“神而似者”。
元赵孟頫《竹石图》
元李衎《竹石图》
宋《宣和画谱》中,“墨竹”被正式列入画科之一:“故有以淡墨挥扫,整整斜斜,不专于形似而独得于象外者,往往不出于画史,而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盖胸中所得固已吞云梦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故一寄于毫楮,则拂云而高寒,傲雪而玉立,与夫招月吟风之状,虽执热使人亟挟纩也。至于布景致思,不盈咫尺,而万里可论,则又岂俗工所能到哉?”“墨竹”这一画科全然迥异于其它各类传统画科,其所倡导的原则与当时北宋文坛的美学思想如出一辙,由此开启了将诗、书、画融为一体的文人画审美传统。
北宋苏轼《潇湘竹石图》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北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北宋文同《墨竹图》
北宋文同、苏轼在画史上被称为“湖州竹派”(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重要画派)的始祖,苏轼曾在一首题画诗中说:“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尽管文同、苏轼没有论画专著行世,但他们画竹的技法、主张却流传深远。元代的高克恭、赵孟頫、李衎、吴镇、柯九思、顾安、倪瓒等都或多或少受到文同墨竹的影响,以竹寄情,以情写竹。
元赵孟頫《窠木竹石》
元李衎《双钩竹图》
元吴镇《竹石图》
元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
元顾安《幽篁秀石图》
元倪瓒《梧竹秀石图》
元顾安倪瓒合作的《古木竹石图》
苏轼在《宝绘堂记》一文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直认为竹有文人的气质,象征君子之道,常借竹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于天地自然之间,“身与竹化”,借助竹子营造意境,以表达所思所想,藉作品表达“寓意于物”的文人写意精神。
编辑:卢志萍审核:祁玉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