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郦食其传》记载:“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元史·食货志》有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天、本即指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和最重要的东西。对于农民来说,粮食就是最重要的东西。
国与民相辅相成。国之无民,民之无国。民无国,国殆;国无民,民殃。《后汉书·皇甫规传》说过:“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爱民、惠民、富民历来是我国古代君主的治国之道,历史上勤政爱民的皇帝不胜枚举,汉文帝刘恒、隋文帝杨坚、唐太宗李世民、宋仁宗赵祯、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明孝宗朱祐樘、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均是也。
是啊,民以食为天。老百姓的要求很低,只要给口饭吃,能填饱肚子就行。你看过这方奇石就清楚了。前不久,我偶得一方长江图纹石原石,尺寸(宽高厚)23x16x8cm,取名《民以食为天》,品味起来颇有意思: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顷刻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犹如万丈瀑布,飞流直下,白茫茫的连成一片,天地之间顿然出现了一个清晰的“面”字。久旱不雨的先民们,在右方排成队列,拿着水桶、瓢、盆等用具,伸出双臂接龙王爷送来的“天水”。
干裂的黄士地终于合上了小嘴,开始变得细润起来。这时,听得上空传来一个声音:“民无食不安,国无粮不稳。本龙王向来忧国忧民,今年一定让你们有‘面’吃的。哈,哈,哈…...”你看,多好的画面意境啊!乍得此石,夜不能寐,抱石三日,喜作(七律·天赐良石》一首:
清晰面字嵌岩中,
犹似书家笔下功。
鬼斧神工凭造化,
阴差阳错落江洪。
平民只盼粮仓实,
皇帝常忧谷歉丰。
此乃奇珍天赐我,
投之米面犒衰翁。
在古代,人们往往将一些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归于神力,从而加以崇拜,龙王信仰就很普遍。龙王具有降雨的神性,深受百姓的欢迎。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中称龙王是“动力与云布雨”,唐宋以来帝王封龙神为王。从此,龙王成为兴云布雨、为人类消除炎热干燥的神。后来道教吸取龙王信仰,称“四海龙王”。小说《西游记》中也提到东海敖广、南海敖钦、北海敖顺、西海敖闰这四海龙王,使四海龙王成为妇孺皆知的神。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国度,雨水向来是农牧民的命根子,影响到粮食收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库的收入与王朝的稳定。所以,求雨受到了历代朝廷的重视。古人认为,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都有龙王驻守。龙王能兴雷电、生风雨,职司一方水旱丰歉。因此,各地龙王庙林立。如遇久旱不雨,从皇帝到知县,都要设坛祭祀;乡民们则集中在龙王庙祭祀。在烈日炎炎的阳光下,大家耐心等待,直到天降大雨为止。
为求得龙王爷开恩,一年风调雨顺,民间经常举行不同形式的祭祀、祈祷仪式。在我国北方的河南、山东、河北、山西、东北、西北等地,求雨习俗流行甚广,南方各地也有此俗。有以牲畜供献的,有以人祷者,还有抬着神像游乡娱乐的;有专门组织惩罚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表演的,有扎泥龙、草龙挥舞的,也有在大门垂柳插技的,总之祈雨方式多种多样。
据记载,唐代贞观年间,浙江连年大旱,禾苗枯焦,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官吏和先民们只得求助龙王。龙王动了恻隐之心,奏请玉皇大帝给人间降雨。玉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内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龙玉心想,城里降雨七分就要闹水灾,而城外降雨三分则无济事,何不来个倒三七呢?如果玉帝怪罪下来,就说自己记反了。于是,龙王在城里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里城外的百姓一片欢呼声。玉帝得知后勃然大怒,对龙王处以斩刑。百姓为了报答龙王的恩德,各村各庄都扎制了龙头,供奉在庙堂里,焚香礼拜,寄托哀思。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勤劳的中国农民在同大自然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驰名于世的东方传统农业。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农业发展史的新篇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依靠国家的富民政策,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依靠广大农民的勤劳和智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作物单产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并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饱暖思淫逸。现在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然而社会风气却不尽人意,有的为官不为、懒政怠攻,有的淫欲奢侈、铺张浪费。央视一则公益广告可能大家都看过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是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另据中国扶贫发展中心资料显示,年,全国共有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多万人。想想我们的“衣食父母”,这吃喝之风特别是公款吃喝不正之风,是否到了非刹不可的地步?
曾经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等我有钱了,豆浆买两碗,喝一碗,倒一碗。”如今,城里大部分人都过上了这种“有钱人”的生活了,但这碗豆浆还是不要倒掉。穷则思富,富则想穷,好日子才能维持长久。《朱子家训》(明朱用纯)有句话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家是最小国,国是干万家。如果大家都“恒念”俭朴,人人俭省节约一点粮食,累加起来同样是个不小的数字,也许有一天能够正面登上央视广告。
(注:如果喜欢,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