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仙谿杂谭妄议仙游南少林

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vxbdf/

妄议仙游南少林

莫语

近年来,关于福建“南少林”寺址的争辩很是激烈,省内有福清说、莆田说、泉州说、东山苦菜寺说和仙游凤山九座寺说等,各持已见、各投其资、各建其寺,很是热闹。其中,仙游凤山九座寺说最为引人注目,先后有中国人民大学秦宝琦教授、杭州师范学院周伟良教授、中国科学院罗炤教授等经过长期考察和研究后,认为凤山九座寺是“闽中少林文化源头之一”。周伟良教授在年撰成的《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一文中认为“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交汇中的福建南少林,它从出现到广大民众意识深处的‘集体记忆’,期间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和复杂的文化背景。”然而,这些学者的研究结论无一提到“南少林寺”这个普通民众关心的具体词汇,而是代以较为抽象的“南少林文化”概念,这说明他们都不支持“南少林”曾有过具体的某个寺院的观点。凤山九座寺(摄影:游心華)年福清的林荫生出版了《中国南少林》一书,对“中国南少林”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的阐述,认为“有史志文献可鉴,有实地文物可考,更有寺院遗址可证,由此可推断,‘福清少林寺’就是历史上的闽中南少林寺,即福建少林寺。”据林荫生团队考证,“福清嵩山少林寺”在唐代福清置县时及已经存在,《三山志》等志均有记载,只是宋后废弃了,但是考古发掘了大量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存在和发展的轨迹。他们认为,智广上人受戒于福清嵩山少林寺,后创建九座寺。明代,东山苦菜寺、古来寺、长林寺传承凤山九座寺的法脉,将南少林文化发扬光大。林荫生团队把凤山九座寺说和东山苦菜寺说的源头归结为福清说,并且第一次把南少林文化具体化到“少林寺”物化的一座具体寺院,不得不说福清说还颇有逻辑市场。尽管如此,福清说还是同样被学术主流打入“集体记忆”的冷宫。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进国教授在其《禅林亦或武林---福建“南少林寺”叠合记忆探微》一文中含蓄又谨慎得提出:“南少林寺概念其实是社会记忆、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的一种固有的表现形式。”换句话说,所谓的南少林寺是社会大众群体共同意淫出来的产物,通过真真假假、神神秘秘的加工,假借政治、威权和文学的手段得以续存和不断演绎。所以,现在提出的“南少林文化”概念,实际上是权衡之举,以避免因为全盘否定“南少林寺”而产生的大众信仰和现实需求的危机。关于南少林,可以归结为五个概念:南少林寺(名称)、南少林寺(名称+禅武)、南少林文化寺院(禅武合一)、南少林文化(文化现象)、泛南少林文化(商旅虚构文化)。南少林寺(名称):林荫生的《中国南少林》提到的少林寺院,在宋《三山志》记载为“少林院”、明《八闽通志》记载为“少林寺”、明《福州府志》记载为“少林寺”、清《四库全书》记载为“少林院”。“少林院”或“少林寺”在福清新宁里(今东张镇),所在村名为“少林村”(年起改为“肖林村”)。寺院所在附近有“嵩山”,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收录《诚少林,日九座》一文介绍德诚和尚住“邑之嵩山少林”,与九座寺祖日和尚是好朋友。《黄檗寺志》记载该寺第二十四代住持心然禅师“葬嵩山祖塔”,推测其为嵩山少林寺僧住持黄檗寺,圆寂后归葬嵩山。东山岛苦来寺《香花僧秘典·正源》载“(智广)承南祖黄檗嵩山戒法”。寺周近年出土一些带有“少林院”字样、带有宋代纪年的石刻。这些证据证明,福清在唐代和宋代有一座名为“少林院”或“少林寺”的佛教寺院。但是,文献和考古发现未能确实证明福清唐宋的“少林寺(院)”和北少林有任何关系,或则南少林寺有类似于北少林寺禅武合一的修学体系。所以,福清少林寺或少林院很可能只是一座名为“少林”的寺院而已,只是后人想多了。北少林寺的名头太大,以至于以“少林”为名的古代寺院不是太多,但并非没有。天津蓟县法兴寺始建于魏晋时期,元代改名为“北少林寺”,与河南少林关系密切。因为位于京郊,康熙皇帝曾两次入住,乾隆皇帝居然三十二次进驻,清代就有说法“北少林在蓟县,南少林在嵩山”。还有始建于元代的昆明官渡少林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清的少林寺(院)的命名是出于巧合,还是有心蹭热度,不得而知。南少林寺(名称+禅武):就目前所掌握的文献和考古证据而言,还不存在一个名为“少林寺”同时又修习北少林武功的南方禅武合一的禅宗佛寺。年,福建永春发现清代《临济正传三十四世寿圣兴国禅寺铁山卓天二和尚合葬塔自铭》石碑,碑文两次提到“少林寺”一词,一时群情激奋不能自抑以为南少林寺铁证。实际上,如上所述,以“少林寺”为名之寺并非没有,而是淹没于北少林的强大光环中。陈进国教授在其《禅林亦或武林---福建“南少林寺”叠合记忆探微》一文中很清楚得表达了观点:“自铭碑‘少林寺’孤证,暴露了地方历史记忆的吝啬本质。”换句话说,永春“少林寺”只是座名为“少林”的“五间张”小寺,并不是“禅武合一修为体系”语境下的“南少林”寺院,不能因此而夸大其内涵和外延。南少林文化寺院(禅武合一):这种寺院没有少林寺的名称,但是历史上可能有过僧人习武的传统,于是美其名曰“南少林”。比如东山苦菜寺据说就有“文武双修”的“禅武合一”传统,人们就称之为“南少林(寺)”。苦来寺尊凤山九座寺为祖庭,《香花僧秘典》说“(九座寺)有南少林之誉”。所谓“泉州南少林寺”,全称镇国东禅寺,相传为曾救唐王十三棍僧之一的智空入闽所建,始建于唐乾符年间,盛于两宋,今人挖掘出所谓历史资料并且申请为“南少林寺”发源地。所谓的“莆田南少林寺”前身名“林泉寺”,据说建于南朝永定年间(公元年),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昙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称为南少林寺,清初因反清复明被夷为平地。据说考古挖掘出石刻“僧兵”、“罗汉”等字眼,可以证明僧人习武,同样申请为“南少林寺”发源地。泉州、莆田等地关于“少林寺”来源的描述几乎如出一辙落于俗套,不由让人想起俯拾皆是的“某某官员含冤被杀,死后十八部棺材齐齐出葬”的段子。南少林文化(文化现象):这是周伟良教授所说的“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南少林文化”现象,这种文化根植于明清以来“洪门”秘密会社、佛道宗教、武侠精神,从而演绎出来的南少林传说,亦真亦假,结果弄假成真。有时候很难去指认当事人的作伪是于主观故意的,而是出于一种对南少林的情怀,最后却陷入执着。比如,仙游县榜头桃源九座寺所谓清康熙解元陈天景的桃源寺史碑,比如榜头天柱岩所谓清顺治救主少林石碑。莆田九座寺(摄影:游心華)泛南少林文化(商旅虚构文化):在繁荣的商业社会,一些机构出于利益会创造各种文化概念,或则泛化某些文化概念从而制造噱头,甚至有个别学术造假的极端案例。上述涉及南少林的五个概念都被学术主流视为“集体叠合记忆”,归入“南少林虚无主义”范畴。“南少林虚无主义”有别于“南少林怀疑论”、“南少林否定论”和“南少林阴谋论”,前者是在肯定客观存在的南少林文化现象下的一种理性、务实的妥协态度,后三者则是全盘否定南少林寺作为实体寺院的研究价值,并且三者程度由低到高发展。如上所述,“南少林寺”既然是一种“集体叠合记忆”,那么研究或则试图寻找具体某座“南少林寺”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但是,“南少林”臆想已经泛滥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且成为社会的共同兴趣话题,在此基础上的“南少林文化”探讨就有必要了。同时,“南少林怀疑论”、“南少林否定论”和“南少林阴谋论”也成为“南少林虚无主义”研究涉及的内容之一。下面就“南少林虚无主义”浅述仙游境内的某些南少林文化现象。一.榜头镇南溪望夫塔山麓“天柱岩”存有清代顺治年间的《重建天柱岩碑刻》(碑名为笔者所加),高厘米,宽60厘米,厚20厘米,表面风化严重,碑文如下:“进士朱显文先生于萬曆已酉岁(年)为檀樾主少林李公志□□。天柱,古胜地也,颓圮后,蓬蒿弗振。前少林老□□□生母而赎地,因而重获,复薜丹荔数十株,预为香烛祈报之需。居□此览胜,因碑题为记,亦以□檀樾主少林李君云尔。层峦岭低俯丹丘,胜道密植万木稠。片石泉清湛渊酌,巨石云口欲愿留。化生踞傍林峦翠,祇树阁开贝叶浮。普念知君□□□,□游从此记千秋。依原碑,顺治已丑年(年)孟秋谷旦,安贤里孝人颜宗汉谨复立。”正是因为这块石碑出现三次“少林”词汇,而被很多人解读为“天柱岩寺为仙游的南少林寺发源地之一”。他们依据《开课禅师语录》所载“至大中六年壬申,乃移居九仙山,为徒弟稍众,复徙于高望山”,认为“天柱岩”便是语录中的“高望山”,“天柱岩碑”中的“少林”便是正觉的“南少林”。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首先,明《重刊兴化府志·户纪二》载:“天柱温泉,在本县北‘天柱庵’前。昔人砌石为池及作亭覆之,以浴众人,为惠溥矣。”天柱温泉旁有巨石,石上刻有文字“元朝至元十七年(年)四月,创庵之明年,重修汤池,施财者乃折桂里张福进也。其宣缘亦赖于众者。元庚辰四月。山门□□。”可见,天柱庵始创时间是年,和唐代正觉禅师的高望山没有关系,《仙溪志·仙释》也只提到“初卜山,址富洋,次入南山庵”,和高望山没有任何关系。就算是明末清初所谓的“红花会反清复明”运动真的曾经在天柱岩一带活动过,也和“南少林”无关。其次,据乾隆仙游县志载:“朱显文,字道载。萬曆三十五年(年)进士,知义乌县。”朱显文撰写《重建天柱岩碑刻》时间是萬曆已酉岁(年),进士两年之后,符合时间和身份逻辑。碑文内容为记录和表彰“檀樾主李少林”的捐款事迹,“少林李公”和“少林李君”是古人对男性的尊称,“少林李公”是指该男子姓“李”,名“少林”。因为碑文模糊,“檀樾主少林李公”被解读为“□救主少林(李公)”。至于碑额上的“日月”图案代表明朝的国号,但不是“反清复明”的意思,因为顺治年间立的石碑是“依原碑”刻制,明代的原碑碑额自然会有明朝国号,今人再次想多了。综上可知,因为“南少林”情结而产生的“叠合记忆”在有效途径传播下,会变成“集体记忆”,尤其是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错误信息和不妥观点会迅速成为“真理”。二.榜头镇桃源村桃源九座寺立有《桃源寺史》碑,碑文如下:“榜头之桃源村者,古曰‘下富洋’,属安贤里,其山尤似飞凤朝天之宝地也。朔自唐时,有僧曰智广,姓陈,县西留坡村人。青年出家,志慕少林。中年时乃亲经河南嵩山拜师参修。一住十载,参尽少林禅机,练过少林武功。修学既成,遂回仙邑。到处选地,欲创建寺刹。一次,路经下富洋村口,仰观此处,巍峨如屏如嶂,恰似飞凤朝天之状。经一老翁卜卦指点,此乃建寺之宝穴也。智广在此处买地建了寺院,原名桃源寺。智广于此收徒参修禅机。下富洋村也改名谓为桃源村。宋人黄岩孙撰《仙溪志》中载:‘正觉禅师初卜山,址富洋,次入南山庵。’正觉禅师积虑地选择了好几个地方,至唐咸通六年,始卜山于九座山之东端。奉旨敕建凤山太平院,而乃将桃源九座寺交由徒弟慧静管理。逐年往来,轮换掌管寺务。两寺关系密切,几为一体。桃源九座寺全口时,僧徒也有五百余众。明末清初,少林寺僧反叛朝廷,僧众被清兵杀败,逃散他方。寺院乃被毁殆尽矣。盖桃源之东有高望山,山麓下古刹曰‘天柱寺’,乃唐正觉禅师弟子多后移居处。厥后至明末,寺内少林李君自幼学少林武功,因举首参与红花会,旋被国朝覆灭。哀哉!天下有志莫伸者多固堪叹息,而浩然正气尚存两间磅礴未已。皇清康熙丁未科(年)省试解元陈天景撰并书。”此碑文近年为众多文史学者采信并引证,用于各种学术文章。同时该碑文还和《重建天柱岩碑刻》互为印证,作为证明“南少林寺”存在的重要文献资料。然而,这种观点有悖于事实。该碑文不文不白,通篇充斥着大量当代汉语词汇和表达法,诸如“了”、“地”、“一次”、“好几个”等新中国建国后汉语规范化后的表达法;文本从逻辑和语法上存有大量错误“显眼包”,比如“少林寺僧反叛朝廷”、“旋被国朝覆灭”等;文史事实上也有很多错误,比如“省试解元陈天景”,据《仙溪会试》记载为“陈天锦”,并且非“解元”;再如“奉旨敕建凤山太平院”,却并无任何文献记载支持。很明显,所谓的《桃源寺史》碑通篇造伪,掺和了《仙溪志》、乾隆《仙游县志》、《重建天柱岩碑刻》、陈氏族谱、民间传说和作者的个人想象。标题也不符合古人习惯,正确的表达是“桃源寺志”。据说碑文依据来自桃源寺旧址发掘出来的半块石碑文字加工而成,至于那半块石碑下落则不得而知。然而根据桃源寺内张贴的介绍,只提到曾挖掘出一座疑似石碑底座,并无提及石碑残片。根据众多不同学科学者多次现场考察研究,发现该石碑为整块“绿豆星(辉绿石)”雕刻而成,清初罕有这种大料石碑。石碑四个侧面存有明显现代电动机械切割痕迹,碑面用以打格的墨线也清晰如新。碑文字体不符清代文人书写特征,明显是今人所为。综上所述,认为该石碑为今人造伪碑,有明显的主观故意。这是在无意识“集体叠合记忆”驱动下的有意识作为,属于“泛南少林文化(商旅虚构文化)”范畴。“南少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其存在、发展的历史土壤,也有其开发利用的一定现实价值。但是,从文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尽量还原其真相是唯一宗旨。(图片摄影:游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8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