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雕漆纹样特点明代中期雕漆指正统至正德年间的雕漆,这一时期雕漆工艺发展缓慢,海内外带有年款的作品极为罕见。但可以看出,此时的雕漆风格由早期的简练大方逐渐向晚期的纤巧细腻过渡。其装饰纹样题材更加丰富,明早期花卉纹逐渐减少,山水人物纹突破了明早期亭台、古树、人物、曲栏的基本构图方式,弱化了建筑的表现,更多地强调了故事性。图1明中期剔红梅花喜鹊图方盘故宫博物院藏花卉纹一改明早期花朵硕大、画面充满的装饰风格,由明早期整朵花为主题的纹样变成了折枝花卉及花鸟题材,而且花卉纹下刻有锦纹。剔红梅花喜鹊图方盘(图1),盘心以直线星纹作地,上压雕梅雀图。竹石遒劲挺秀,侧展梅花一株,喜鹊登立枝头,画面疏朗。图2明中期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山水人物纹的题材内容大为扩展,由早期的携琴访友、观瀑等题材,增加了更多的历史故事内容,如羲之爱鹅、八仙人物、婴戏等题材常见。山水人物纹装饰在盘类器物上,往往盘心开光,盘内壁及外壁饰有花卉纹,花卉纹下有些有锦文有些无锦文。锦纹突破了天、地、水锦的限制,有些只采用一种、两种或多种锦纹,每种锦纹不再具有相对统一的表现方法。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剔红周敦颐爱莲图圆盒(图2),只采用了一种平行回纹锦地,不区分天锦、与水锦。故宫博物院藏剔红老子牧牛图方盘(图3),采用了五种锦纹,天锦用平行回纹锦地纹,地锦分别用斜方朵花纹、斜方万字锦纹、六方朵花锦纹,水锦用水波纹。以滕王阁、岳阳楼等建筑作为主要纹饰时,建筑比例明显增大,建筑更加立体化,结构更加复杂,以显示建筑的宏伟。图3明中期剔红老子牧牛图方盘故宫博物院藏明中期后,官方对雕漆制作的参与减少,官方资料中几乎不见雕漆器的记载,实物所见也很少有带年款雕漆,仅国外博物馆有几件明弘治雕漆,另外,此期间雕漆纹饰中象征皇家标志的龙凤纹减少也是官方参与减少的一个佐证。明代中叶之后,随着王阳明心学而崛起的个性解放思潮,对中国近千年的传统礼教文化进行了巨大的冲击,在文学,尤其是小说戏曲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进而使中国的文学、艺术和哲学,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具有史诗意义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大有超越唐诗宋词之势。《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和戏剧,在当时社会的文化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雕漆艺术也更多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创作者的思想不再受到局限,突破了传统题材与纹饰,器物题材的广泛增加,除了上述花卉纹、山水人物纹等主要纹饰外,还有自然界中栩栩如生的小昆虫、动物,象征吉祥含义的盘长、灵芝,以及传说中的麒麟等,从写实到想象,雕漆中的纹饰更加的自由。明晚期雕漆纹样特点图4明嘉靖剔红老子骑牛纹八方形盘北京艺术博物馆藏明晚期雕漆指嘉靖至明末制作的雕漆。雕漆工艺从明晚期开始再次兴盛起来,且由官方管理。嘉靖、万历时期雕工崇尚工致华丽、繁缛细巧。从漆质和刀法看,嘉靖时期的雕漆存在两种风格,一种是漆质较好,颜色鲜艳,髹漆较厚,雕刻工细,有一定的磨工。例如北京艺术博物馆藏剔红老子骑牛纹八方形盘(图4),整体漆质精良,盘呈八方形,表现的是老子骑牛西出函谷关的故事。构图细密,盘心开光内锦地上雕刻亭阁、松枫、山石、云月,层次分明,老子与童子形象生动,神态自然,开光外黄漆素地上饰缠枝莲纹,莲纹边缘可见刀痕。外壁黄漆素地雕螭龙纹,器底髹黑漆,左侧有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六字竖款。另一种则是漆质干涩,颜色偏暗,漆层略薄,雕刻粗率,不善藏锋,棱角显露。图5明嘉靖剔彩花果寿字大圆盒故宫博物院藏道教题材纹样增多。由于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不仅器物造型出现方胜式、银锭式、寿字式、折扇式等,装饰纹样也大多与道教题材相关,如长生不老、升仙、万寿等主题。例如剔彩花果寿字大圆盒(图5),蔗段式,剔彩自下而上备黄、绿、红、黄、红六层。盖面雕双勾红漆“寿”字,寿字内和四周雕松树、仙桃、灵芝、梅花及凤、鹤等吉祥图案。盒壁雕行龙、飞鹤、流云纹。盒内及底髹黑光漆,底正中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书款。图6明万历剔彩双龙戏珠纹盘故宫博物院藏图7明万历刻金云龙纹金漱盂明定陵博物馆藏山水人物纹更偏重大场景的图案,如西园雅集、竹林七贤、八仙图等,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龙纹,雕漆中的龙纹不在局限于侧面龙,正面龙形象开始出现。将万历时期雕漆与同时期金银器、丝织品、瓷器对比会发现,两者的龙纹风格十分相似,万历剔彩双龙戏珠纹盘(图6)与明定陵出土的刻金云龙纹金漱盂(图7),龙首都较明早期变短,张嘴,吐舌,眉毛呈山形,双眉相连,鼻头特别突出,龙发成束状前冲或后飘(一束或两束),身体扭动,前腿一只上扬,一只下摆,后腿一只上爬,一只后蹬。另外,自嘉靖开始,正面坐龙大量出现在丝织品中,定陵出土的龙纹补中就有大量正面龙形象(图8),明晚期雕漆(图9)中也出现了正面龙形象。图8明万历绿曲水地如意灵芝纹罗绣龙方补方领女夹衣(背面)定陵博物馆藏图9明万历剔红云龙纹圆盒故宫博物院藏大量官款雕漆及龙凤纹题材出现,很显然,明晚期的雕漆制作中有一部分是由官方主导的,且与当时皇帝的爱好、信仰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雕漆晚期上的龙纹并没有像明早期一样与石雕保持相同的风格,明永陵(嘉靖皇帝陵寝)、明定陵(万历皇帝陵寝)的石雕中龙纹基本沿袭明初风格,鼻头更加上昂,双角更长。但雕漆中的龙纹风格与丝织品、金银器等保持了一致。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关于朝廷发样制作雕漆的记载,但从明代宫廷用具来看,官窑瓷器由御窑厂制作、宫廷用金银器由银作局制作,均由宫廷发样按照严格程序制作,因此雕漆中的龙凤纹这种只有皇室成员才能使用的纹饰必然也是由朝廷发样制作。文章来源:《收藏家》期《浅谈明代雕漆装饰纹样的演变》作者:胡桂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9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