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层次不同,不可同日而语。这里的层次不是指皮囊,不是指附丽,而是他的内在。
石与石层次不同,更不可同日而语。一块或一粒普通的石头,纵然也用来观赏,那也是沧海一粟,森林一叶,滂沱一滴。
真正值得收藏的石头并不多,它不以大不以艳取胜,不以人们少见多怪而“价值连城”,更不以人们敝帚自珍而“高端大气上档次”。
时下自媒体泛滥,给了许多人表达无知的机会,丑态百出的机会。在他们眼里,石是不分好坏的,也不论美丑,而且都是唯一的。所以打开互联网,糟粕遍布,误人不少。
人有多大胆,石有多值钱,这对许多人来说是通病,卖石头的买石头的都一样。他们把自己的眼光看得很毒,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独特。
三年困扰时期已经过去,如今春暖花开,各行各业人们都摩拳擦掌,石圈内的人也跃跃欲试。很快,各地大小石展都要办起来了,各路的石界人马又将纷纷登场。
值此石市重振之际,我有一个担心,经过三年的沉淀,石头都在那儿,但是大家的赏石心态有变化吗?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我预测可能会出现“报复性消费”,以满足人们对石的期待。
那么,这对石商来说可能是件好事,但对中国石界长期发展来说,则可能是坏事。
因为人们很大程度会把积压的石头都拿出来倾销,而人们手里又不可能有多少好石头。加上已经体验到生意的不确定性,许多人抱着“处理”的心理,准备完事后转行。而“处理”就不是好状况了。
通货泛滥,甚至垃圾石泛滥,对圈内圈外长期影响都将是负面的。
所以,越是转折期,越要慎重。小玩则已,若大量购买,或收藏,切记不可饥不择石。
再说,任何收藏都不可大量购买。物以稀为贵,若大量,有那么多“精品”等你吗?而没有精品,多了又有什么用?用石头盖房子吗,还是铺路?
不要以为“等了许久,终于等到你”,饥不择石,是要付出代价的。
石在眼前,智慧权衡,去粗取精,不图多,不图大,不图艳,只图珍奇,唯其如此,才是奇石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