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石界在赏石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与传统文化艺术的关联极其密切,如果没有文创,就不存在赏石文化的完整性和系统化。
在赏石文创过程中,从原石解读、命题、配座到题诗、作画、赏析和感悟,经纬分明成了两大部分,前一阶段就属于赏石,后一阶段就属于文化,两者结合成一个赏石文化的闭合内循环系统后又生发于环形外围,最终实现赏石文化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大融合,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一朵别开生面的奇葩!
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元素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绘画,比文字的起源早了很多年,是原始人类对神秘大自然了解、掌握和不断探索的结果,这一时期的绘画只是人类对自然事物的记录呈现,还上升不到艺术的层次高度。
画面石即是大自然对宇宙万物的一种天然画面呈现,无论是时间上还是审美艺术上都远远超越于人类文明的起源!
在这一点上,画面石对绘画创作是有启发性影响和借鉴性作用的,甚至完全可以取材于画面石的画面呈现进行写实和写意创作,就像我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人物龙凤帛图》,这是画面石与绘画艺术合作的一个方向性参考。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的国度,中国诗歌的影响是惠及世界的伟大贡献!
诗歌的产生可以推置到氏族社会和传说时代,但又晚于绘画和文字的起源,自文字从自然记录的绘画起源中分化出来后,经历了从象形、金石到大小篆的演变,我个人揣测诗歌用文字进行表述应该起源于篆字时代。
有据可考的最早一首诗是春秋吴越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但诗的形成应该起源于更早时代的民歌,我个人对早期诗歌的定义即为用文字以诗的形式对远古民歌的一种记录和创作。
而文字在象形和金石文时代的作用仍然延续于人类对原始自然的一种忠实记录和简化变体过程,只有当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随着精神需求的出现才使用文字进行了文学艺术的创作,才会对文字作用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而战国时代的屈原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具名进行诗歌创作的伟大诗人,但我们在这一点上的认识是严重不足甚至缺乏的!
运用文学艺术形式对画面石进行解读、赏析和感悟,是赏石文化的和重头戏,而我们石界目前对赏石进行的题诗、赏析和感悟仍然处于赏石文创的初期尝试、摸索和学习阶段,可供挖掘的内容和主题世界更为深广,这为画面石与文学艺术的合作打开了一扇朝外的窗!
书法的起源相较于绘画、诗歌更晚一些,应该是从篆体开始的,但这个起源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虽然从小篆到隶体再到碑体,字体在不断演变,但书法艺术直到魏碑才有了真正的艺术感悟,也就是说书法艺术到东汉末年三国魏晋时期才真正形成,然后演绎出了两晋时期唯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最巅峰的璀璨时代!
从我国最早的书法真迹——西晋陆机《平复帖》,到王羲之《兰庭序》代表的巅峰时刻,引领出中华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而书法艺术与画面石的交集,更多表现在书法对赏石的题名和题诗上,直到近些年对文字画面石的重视和热捧,才引申出文字石书法艺术性的研究和探讨,在这两方面,值得石界和书法界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尤其是文字石的艺术呈现,石界对此是极其鄙薄的,没有书法艺术的规范,文字石的艺术性和艺术美是根本无法体现的!
综上所述,诗、书、画三位一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典型、最杰出的代表,为赏石文化(尤其是画面石赏析)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仅是对石界赏石的一种有力支撑,更是对自身艺术水准的一种探索、创新和提高!
文:彼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