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其他收藏门类,文房类藏品雅韵之处在于其背后所蕴藏的文人妙趣和丰富精神世界,这正是文房的精妙所在。此次“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专场,也不乏工艺至臻的赏玩佳作与文房用器。精心甄选5件明清文房佳器,包括铜炉、笔筒、砚台、暖墨。跨越明清两代,实用兼具陈设,件件可赏可玩,下面我们为大家做出详细导览,一窥其真容。
其中,两件明清铜炉珍品极为吸睛,二者均为水松石山房珍藏,且早年于香港拍卖会“水松石山房藏珍玩专场——承古赤金”专场释出,名家珍藏,来源清晰,殊为难得。
“水松石山房”的主人莫士辉(HughMoss)先生,英国著名古董商。从鼻烟壶开始的中国文房艺术品收藏之旅,为莫士辉打开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如果要梳理西方藏家与中国文房艺术的千丝万缕,莫士辉绝对是值得一提的一位。
Lot
明晚期冲耳洒金三足炉
款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
H15.3cm(连盖连座);
Wg(炉);
Wg(座)
来源:
1.水松石山房珍藏;
2.香港拍卖会,年04月08日,Lot。
展览:GerardTsang及HughMoss,《文玩萃珍》,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香港,年,编号。
历代文房案头置放,除常见文具用度之外,焚香器具也占有相当的比重,其中宣炉为案头之首器,冲天耳炉则为宣炉之首,尚本品如此灵秀华贵之冲耳炉器,当之无愧也。
斯炉造型典雅美观,各部分搭配和谐,比例舒适。器身蜡茶皮色,周身洒金装饰,包括双耳、炉座。炉底开框见方,内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字体秀美,铸后精修,结构端正,字风沉稳。器壁厚度匀称,内膛平滑,铜质精炼,色泽金亮,沉坠压手。原配洒金炉座,工艺亦考究不怠,云板足祥云捧日,精巧雅趣。此炉精纯澄透的铜骨、质朴流畅的造型和柔腻温润的触感不输宣德,为明晚期仿明宣德炉之佳作。
Lot
明末清初冲耳三足炉
款识:“叶愉叔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D11.6cm
Wg
2.香港拍卖会,年04月08日,Lot。
此炉整体身形挺拔,双耳冲天,垂腹微鼓,三足纤长有力,比例和谐,尚存明风,但已现清代风韵,属两朝风格过渡期中的佳作。由于世代玩炉者数百年间的添碳培灰,巾围帕裹,把玩摩挲,内壁漆黑油亮,外壁深栗壳色,包浆深沉、厚润,完整统一。纵观此炉,造型、皮色、刻款、铜质等各方面特征,皆彰显由明及清的时代属性,既有晚明私款炉遗风,又有入清后的规制秀雅,不可多得。
炉底中央浅开方框,内浅刻“叶愉叔制”四字篆书款,布局疏朗有致,结体方正、饱满,既有法度,又不做作,字面、字口皆精修。炉壁上薄下厚,重量集中在下半部,体量虽不大,却异常压手,可见铜质精炼。
按款识内容,此炉为明末清初文人定制炉。既为定制,必量身打造、精铜细作。此炉主人当于晚明至清早期文人志士中求取,有待继续考证。
Lot
清早期宫尔铎铭黄花梨雕玉兰花诗文笔海
D23.3cm
铭文:
1.班之富,马之逸。汉儒宋儒,门户各辟。判椟黜张汤之深,修史登董狐之直。甫圣白僊,顾痴杜癖。縦横驱遣,各适其职。合古今中书之才,而范之于一。光绪建元初年为勤伯制铭。农山宫尔铎。
2.木天清供,子衡写意。子衡(朱)。
此件笔海以黄花梨琢制而成,形体硕大,整挖独雕。枣红色皮壳,木色斑斓,皮壳温润,作工朴素浑厚,刀法遒劲流畅。腹外壁通景浅刻玉兰花枝小景,以玉兰花填彩,其叶为松石绿粉上色。其后署“木天清供,子衡写意”行书款,后镌方形篆书印。画面的另一侧,镌刻有“班之富,马之逸,汉儒宋儒,门户各辟,判椟黜张汤之深,修史登董狐之直,甫圣白僊,顾痴杜癖,纵横驱遣,各适其职,合古今中书之才,而范之于一”草书纵向八行阴刻诗句,以表现了铭者对于各名家见解。署“光绪建元初年为勤伯制铭”,“农山宫尔铎”章草阴刻款,均施以绿彩。其字所涂彩与玉兰花叶上色深浅不同,应是在原有兰花笔海上,于光绪年间再添铭文,从而传承至今。整器雕饰精美,典雅端庄,极富文人气质,自成高格。
玉兰是古人喜用的图案装饰,因花苞形如笔锋,故又名“木笔花”,则将笔筒装饰玉兰花,插以笔管,再是合适不过了。自古玉兰花清新高洁,常有文人用以自勉。刻于笔筒之上,日日相望,铭记于心。
铭者简介:宫尔铎(清),字农山,一字退园,别号抱璞山人。怀远人,生于道光十八年。国子监生,太史宫星楣之侄。曾任陕西乌延知事,延安、同州知府。兼安边同知三品衔,诰授通议大夫。为著名书画收藏家、鉴赏家之一。生平著述有《思无邪斋古文》八卷。
Lot
清顾二娘款端石多子多福砚
L20.5cm
本品端石为材,色呈青紫,抚之温润,呵之成泽。整砚随形而就,上狭下丰而敛,略饰雕镂,砚面随形浅挖,堂呈顺水流淌式入池。砚背仿若天然,似断崖苍虬,中央一株荔枝,似孤生悬崖,枝干遒劲有力,浅琢荔叶,筋脉分明,三枚荔枝隐现其间,寓意多子多福。砚侧平坦处,阴琢“吴门顾二娘造”款,书体法李阳冰千字文。
顾二娘为何人,从清人朱象贤《闻见偶录》中一段记载足窥其生平。“清初吴郡顾德麟,号顾小道人,读书未就。工琢砚,凡出其手,无论端溪龙尾,皆精工镌凿者,即蠖村常石,随意镂刻,亦必有致,自然古雅,名重于世。德麟死,传艺于子。子不寿,媳邹氏袭其业,俗称亲娘也。常与人讲论曰:‘砚系一石,琢成必圆活而肥润,方见镌琢之妙。若呆板瘦硬,乃石之本来面目,琢磨何为?’其意乃效宣德年铸造香炉之意也。其所作古雅中兼能华美,名称更甚,当时实无其匹。邹氏无子,螟蛉二人,皆得其传。惜夭其一。邹死,仅存一人,名顾公望,号仲吕。”顾氏一族四代以琢砚扬名,顾二娘尽得夫翁顾德麟之艺,其侄顾公望又得二娘其法,康熙间召入清宫造办处,琢制御砚,可以说顾氏砚艺影响了整个清宫制砚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
参阅:《苏·宫——故宫博物院藏明清苏作文物展》,苏州博物馆编,故宫出版社,年,第82、83、86、87页
参阅:《古器——翦淞阁文房器具笺》,黄玄龙著,观想艺术有限公司,年,第16-21页
存世落“顾二娘”款识砚繁多,其中权威者当观故宫博物院藏二方顾二娘砚,其一曰“洞天一品”,制于康熙五十八年(年),其二曰“凤翔九天”,制于康熙六十年(年)。此二砚均随行而就,其一者砚周、砚背随意砍凿之意与本品颇类;其二者凤身祥云浅琢技法可与本品荔叶刻法相较。而此二砚均于砚侧平坦处落“吴门顾二娘造”款识,书体、结字均与本品十分相类,尤其“吴”字颇为特别,上“口”偏右,已去存世常见者甚远。
另据民国时邓之诚著《骨董琐记》中有记载“顾制其著者也,特无款识,不易辨别。凡细书八分款‘吴门顾二娘制’六字者,大抵皆伪。”当知,款为“造”者更为可信。另有翦淞阁藏一方顾二娘制端石囊括砚,与本品砚艺大体相类,唯款识由于璞石位置,仅落“顾二娘造”四字款,隐去“吴门”二字,亦对读成趣。
本品另附甘而可制流彩漆盒。盒身黑漆底上遍撒花斑,精细打磨、反复推光而成,奢华内敛。盒底有白文漆印“而可制”和朱文漆印“紫盖亭主人”。古朴良砚配以瑰丽漆盒,两种国宝级传统工艺相得益彰,实乃收藏之佳选。
甘而可(-),安徽黄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漆器髹饰技艺(徽州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漆艺遵循纯正国漆传统法则,扎根于徽派漆艺传统,原料与工艺恪守天然大漆制作古法原则。探寻以精、雅为风貌的徽派漆艺继续深化发展的最大可能性,将徽漆特色的菠萝漆、推光漆、漆砂砚及精细漆面纹饰推向新高度,创作出许多令人惊叹、美轮美奂的国漆珍宝,为国内外的收藏家以及各大博物馆收藏。与此漆盒工艺相似的唐式流彩漆脱胎三足炉(Lot),曾在北京年6月5日的春季拍卖会上以近三十万的高价成交。
Lot
明铜鎏金荷塘花卉暖墨
款识:“胡文明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D13.7cm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胡文明是明代制铜名匠,据《云间杂志》记载,其为明代万历云间人,擅制仿古铜器,尤以鎏金文房器见长,名盛一时。他“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时礼帖称‘胡炉’,后亦珍之”。
胡氏铜器多以锦地浮雕为饰,有先秦鼎彝的“三重花”之古意,又在浮雕花纹上施鎏金装饰,极具立体感,个人风格十分鲜明。传世的胡文明制器式样亦以铜炉较为多见,其它品种较少。本件五孔暖墨即为典型的一例。五孔瓶这一设计源于汉代青釉瓷器,至明清时化用于官窑瓷器。胡文明所制五孔暖墨不落窠臼,设计翻新,亦不同于其常见的炉、瓶之作,可谓存世孤品。
此件暖墨体形似鼓,精铜铸造,鎏金嵌银丝装饰。平底中心镌阴文双圈“胡文明制”四字篆书款,工整规矩,气息古雅。整器造型规整,装饰一幅荷塘鸳鸯通景图,纹饰局部鎏金,纹饰铸刻清晰,犹如一幅工笔画卷,布局繁而不乱,诸景生机勃勃,犹如清风吹拂,正享受夏阳沐浴的美好时光,是为别具一格的文房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