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喜欢收藏的朋友还是对收藏不了解的人,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当中,
你会发现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美好的事情、人物、品德、愿望,都与玉有关。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对于那些纯洁美好、具有灵性的人物,都喜欢用“玉”作为名字。
宝玉、黛玉、妙玉、红玉,都是玉!
美人是亭亭玉立,君子是温润如玉,好的姻缘是金玉良缘。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玉的解释是:“玉,石之美者。”
那么这样一块“石头”究竟有什么魅力会让中国人如此喜欢,并贯穿整个华夏文明呢?
壹
许愿当然要用漂亮的石头
这还要从距离我们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说起。
我们的祖先吃饱喝足了,在满足了物质追求之后,开始有精神追求。
不知道是哪位原始人,在河边捡了一块漂亮的石头,为这无用之美而着迷。
他们精心雕琢,将这块石头历练重生,“华夏第一龙”就这么诞生了!
▲碧玉龙红山文化
它是红山文化的兽碧玉龙(也叫C形玉龙、猪嘴玉龙),是中国目前时代最早的龙形玉器。
我们的祖先将对神兽图腾的崇拜与美好生活的期望都融入这小小的玉器里。
但关于玉的传承还在继续,从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中挖掘出的玉琮王,到春秋战国的吴国的玉龙首璜,再到明代的白玉螭纹簪......
▲玉琮王良渚文化(左上)
▲玉龙首璜春秋战国(左下)
▲白玉螭纹簪明(右)
贰
祭祀、礼天,彰显身份地位
汉代王侯墓常用大量玉器随葬,当时流行的观念是,用玉器随葬,可以让墓主精气不散,从而保住尸体不腐。“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观念深入人心。
现存汉墓出土了大量玉器,这其中又以河北满城汉墓和广州南越王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最为著名。刘贺一生经历王、帝、侯三种身份,他的随葬品中,玉器占了很大分量。
▲金缕玉衣
河南·芒砀山旅游区出土
河南博物馆收藏
视为镇馆之宝
此前,纵有堆积如山的铜币、光彩熠熠的金饼、厚重庄严的编钟,也无法直接证明墓主人生前身份显赫的主人,到了汉代用一枚小小的玉印向后人表明自己的身份。可见,那个时代的人对玉器的偏爱,由此可见一斑。
▲玉印
而且朝聘礼器和祭祀礼器也在那个时代极为盛行,玉制品还被赋予不一样的用途和意义。
▲礼器,方柱形圆孔。功能:礼地。《周礼·大宗伯》:“以黄琮礼地。”
▲祭祀礼器,长条状。功能:祭祀东方之神。《周礼·大宗伯》:“以青圭礼东方。”
“半璧曰璜”,形似璧的一半
祭祀礼器:扁圆而有小孔。功能:礼天。《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
▲朝聘礼器。扁圆而有大孔,便于二人抓握相援。功能:寓“援”,上级召见下级。《荀子·大略》:“召人以瑗。”
朝聘礼器或佩饰,环有缺口
朝聘礼器:孔径等于或略大于边宽。功能:寓意修好、和好。《荀子·大略》:“反绝以环。”
叁
一个玉能保平安的神奇寓意
古人言,玉之上品,可为瑞物,辟邪纳吉,养生防疾,吐纳万物,百毒不侵。所以人们才相信玉能保平安,我们也在民间听说过多个玉能保平安的故事。
▲东汉青白玉辟邪
长4.8厘米
▲汉玉司南佩
长3.1宽2.3厚1.7厘米
由于民间对玉能不能保平安一直有争议,所以也有人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
比如一些古玉研究者对“玉能保平安”进行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剖析,他们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此乃精神贯注的结果……概因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搬迁。其一举一动,必特别小心、必视而后动、思而后行。若如此行事,则必少生是非,少遭意外。即偶遭意外,因心志有可靠之保护,必有意外之幸运。因之遂造谣生非,谓旧玉可以护身。”
肆
展现自我修养和精神世界
常常在欣赏一件古玉的时候,总是为其巧夺天工的构思和工艺而感慨,与读《诗经》时读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时感受到的情景,是一脉相承的。工艺之美,同样带有时代的印痕。但每个时代的工艺,都有其不同的美妙之处。
古代人们佩玉,不是简单的装饰和表现外在的美,而是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和自我修养的程度,也就是表现德,同时还具有体现人的身份、感情、风度等。
商龙形玦
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直径5.9厘米孔径2.3厘米厚0.4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器圆环形,中部为大圆孔,一侧有窄缺口,顶部有小圆孔用于穿缀。龙首尾相望,顶有角,张口露齿,臣字形眼,尾尖向外翻卷。身阴刻双线重环纹及云纹等图案,背部雕成齿脊状。
元鹘啄鹅带环
长8.5厘米宽4.7厘米
器表浮雕、透雕鹘啄天鹅的“春水”图案,周边饰联珠纹。带环是带饰的一部分,侧面有横向矩形孔,可穿带,下面有椭圆形扁环,用于悬挂饰物,又称蹀躞带环,盛行于金元时期。
元双螭璧形绦环
长8.2厘米宽7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呈璧形,背面光素无纹饰,正面高浮雕双螭。其中大螭拱背出廓,巧妙形成隧孔,以供穿系套合。器两侧各有二个横穿孔,可与绦带固定。设计巧妙,造型生动。
本‖期‖结‖语
发掘出玉中独有的艺术价值,生活感悟,通过彼此的交流分享给更多的人,让历史得以再现,让文化得以传承,让故事得以继续。
人生只有百年,玉石却永世长存。生而有涯,藏玉无涯。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更多藏玉的意义,让它可以作为文化代代流传,我们留下的痕迹,也能映照在它的故事缩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