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此君子立格之标准,之于择物而依亦善。金石竹刻、芸窗清供一事,最得其法,文如质如,恰若君子,亦若清风入怀。
是次“芸窗清供”专场,重要台湾藏家精选八十八事,皆合前文“文质彬彬”之内核。金石竹刻一途,看似朴实无华,实则精致弥珍,多为文人珍视者,后由彼此相交认同的名家作稿,名手操刀,方能成就合璧之妙。所镌亦是几经推敲琢磨的名迹妙章,或叹物华,或表志尚,或显趣味,畅览其间,常难自拔。
一、大石斋唐云先生故物
唐云(-)像
唐云(-),字侠尘,别号药翁、药尘、药城、老药、大石与大石翁等,画室名“大石斋”、“山雷轩”等,海上画派画家。自幼酷爱书画,少时致力临摹古代名画,花鸟取法八大、冬心与新罗诸家,山水自元四家入手,涵融兼摄沈石田、清湘老人等。大胆落墨,细心收拾,笔墨熔铸北派厚重与南派超逸于一炉,尤见清丽洒脱。对古书画收藏情有独钟,欣赏揣摩之余,奠定其清新隽逸、沉郁雄厚的画风。绘画之外,于紫砂壶、砚台、竹刻、印章、木版画籍等,皆为其喜好,亦乐之不疲,一一涉猎,其中尤以八把曼生壶之收藏著称于世。
Lot
元唐云题建窑茶碗
直径13cm,高7.6cm,重g
释文:「唐云」
"唐云题建窑茶碗",是为建窑兔毫束口盏,所置旧包装内,可见墨书“唐云”自题,并钤有朱文圆印“大石斋”,可知为大石斋唐云先生故物也。
北宋蔡襄(-)于《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糒之久,热难冷,最为妥用,出他处者皆不及也。”“建盏”受珍视的程度由此均可见一斑,亦知唐云先生亦好此“建瓯”风雅。
Lot
近越公铭石瓢灵璧砚
长12.1cm,宽8.8cm,高3.1cm,重g
释文:「石瓢」
「甲辰(年)于古河拾得。越公记。」刻铭并款识
「翻墨潮,容一瓢,赠大石,笔超超。越公。」刻铭并款识
“越公铭石瓢灵璧砚”,随形而制,砚匣亦随行而就。以灵璧石为材,于制砚一途颇殊。据铭可知,此砚材于年于古河中拾得,制而为砚,取名“石瓢”。由制砚者越公赠与唐云,后经唐云秘藏,今得现世。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品石〉:“石以灵璧为上,英石次之,二种品甚贵,购之颇艰。大者尤不易得,高踰数尺者便属奇品,小者可置几案间。色如漆,声如玉者最佳。”而以灵璧制砚,颇为殊罕,砚小适藏袖间,名之“石瓢”,甚为贴切。
二、竹刻
竹刻作品可分为两类,其一为竹刻扇骨,均由书画家绘稿,而竹刻或篆刻名家操刀而就,其中画家如唐云、江寒汀、吴湖帆、徐邦达、吴待秋、高野侯、赵叔孺等名家;竹刻、篆刻名家则有徐素白、支慈庵、沈觉初、陈巨来、胡匊邻、杨龙石等。其二为明清竹雕作品,以笔筒、诗筒及竹根圆雕作品为主。
张皆空(-)像
张瑞芝(-),号石丐,晚年别号皆空,江苏无锡人,“双契轩”竹刻的创始人。竹雕一技,拜周之礼为师。年,张瑞芝在上海开办“慨吾庐”印社,结识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张大千、沈钧儒等书画家,过从甚密,在雕刻艺术上常常得到他们的指导。
此骨可于民国扇拓故纸中寻得,其中一页题“无锡竹刻艺术的传入者。张皆空先生(年-年)(张契之父亲)”,而此骨恰为张皆空竹刻之师,周之礼所刻,由此推测此骨为皆空故物,想此故纸当为瑞芝藏骨之辑拓册,惜已散佚。
Lot
明虎谿三笑图透雕法古竹笔筒
长10.7cm,宽10cm,高14.6cm,重g
“虎谿三笑图透雕法古竹笔筒”,以古竹为材,包浆醇厚,色呈朱红。以透雕法镌之,风格上相类晚明嘉定朱门三松,山石间苍松横生,苍虬之下,三位高士相对而立,画面左侧儒生装扮者当为陶渊明,与其相对二人,一僧人装扮举掌大笑,是为慧远。身旁侧立者,三清装扮者即陆修静。
明代中叶以前,尚没有以刻竹闻名者,自正德、嘉靖以降,始有三朱、李、濮诸人。三朱者,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辈。朱鹤开创了竹刻“嘉定派”。清赵昕撰《竹笔尊赋》谓“疁城以竹刻名……镂法原本朱三松氏。朱去今未百年,争相摹拟,资给衣馔,遂与物产并着。”
故宫博物院藏“竹雕西园雅集图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竹雕西园雅集图笔筒”,松石、人物透雕细节与本品相类,故宫藏者口沿另具御题诗文《题西园雅集图》,载于《清高宗御制诗文集》二集,卷五。
Lot
清蔡时敏风格东方朔竹艁像
长8cm,宽7.7cm,高10.8cm,重g
“蔡时敏风格东方朔竹艁像”,竹根圆雕,东方曼倩端坐石座之上,面容宁谧,左手扶膝,右手持桃,风格沉厚温雅,眉目间具祥和之气,与新奇见长的封门竹雕风格迥异,属于比较典型的蔡时敏风格。清金元钰撰《竹人录》中记载:“时敏,字逊初,小字肖官,遂以蔡肖官得名。雕镂工巧,最善人物,不袭封氏面目,而能各自成家。尝摹李龙眠十八尊者,庞眉深目,朵颐丰颡,猛如搏虎豢龙,静若拈花执帚,曲尽变化,无有同者。惜年不永,卒四十九岁。”
三、古砚
古砚十八事,其中著录于《广仓砚录》者一,台湾历史博物馆《历代砚台展》者九,《幸草堂砚谱》者三。按材质,具砖瓦改制者,具端溪老坑者,具龙尾罗纹者,具绿沉漆砂者。按铭文,端溪石以咏石质之佳为多,砖瓦者则添考据之功。
Lot
清朱为弼铭紫玉端砚
长11.8cm,宽9cm,高1.7cm,重g
释文:「紫玉之英,翰墨之盟。子乐江湖,与尔偕行。朱为弼。」
刻铭并款识
著录:邹安撰,《广仓砚录》下册(广仓学宭,民国珂罗版,东京:东京堂,年翻印),无页码。
“朱为弼铭紫玉端砚”,以端溪石为材,色呈青紫,具青花、火捺、金线等石品。砚呈长方,正面周起浅缘,内置淌池式,砚背浅琢覆手。于覆手左侧镌铭,是砚著录于邹安撰,《广仓砚录》下册(广仓学宭,民国珂罗版,东京:东京堂,年翻印),无页码。
《广仓砚录》下册·“朱为弼铭紫玉端砚”
《广仓砚录》,邹安所撰,是书分上、下两册,所收录作品均为唐宋至明清历代名砚数百方,其中不乏砚中佼佼者,如唐开元二年雷霄断“石上枯”砚、清贻晋斋珍藏“西堂著书之玉带”砚等。后附有臂搁、茗壶、笔筒等拓本。上海博物馆即藏有《广仓砚录》著录者,如“袁枚铭竹节形绿端砚”
朱为弼(-),字右甫,号椒堂,又号颐斋,浙江平湖人。为弼通经学,精揅金石之学,尤嗜钟鼎文。清嘉庆二年(年),阮元督学浙江,创办诂经精舍,聘请为弼参与修辑《经籍纂诂》,并为阮元所撰《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稿审释、作序、编定成书。
Lot
清鲍宗垣为张黼堂铭绿天白雪砚
长15.9cm,宽10.3cm,高2.6cm,重g
释文:「雨听窗前,风披月下。绿天学怀素之书,白雪仿王维之画。
为黼堂仁兄铭,弟鲍俊。」刻铭并款识
「鲍俊私印」印款
著录: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历代砚台展》(台湾历史博物馆,),图
展览: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历代砚台展》(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号
“鲍宗垣为张黼堂铭绿天白雪砚”,以端溪老坑石为材,色呈青紫,具青花、火捺及蕉叶白等石品。砚呈长方,式为板式,背面平整,深镌铭文。此砚著录于台湾历史博物馆编,《历代砚台展》(台湾历史博物馆,),页:“鲍俊铭素池砚”。
《书林纪事》有载:“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由此可知铭文中“绿天”当指蕉叶,用之此处不知是否代指石品“蕉叶白”。其后“白雪仿王维之画”所言,当赞王维擅绘雪景,其更是“雪中芭蕉”的记载。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言:“如彦远《画评》言: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余家所藏摩诘(即王维)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此处先谈“绿天”,后叙“白雪”,所造“绿天白雪”之情景,则恰若王维之“雪中芭蕉”,似喻砚之石品,更深层或是“得心应手,意到便成”的超然意境,放诸万物皆可体悟。
四、铜器
铜器部分由文镇、笔架、水丞、如意等案头小品及铜炉、暖炉、香盒、箸瓶等香器组成,其中胡氏文明制器四事,尤为精绝,择其二以飨。
Lot
明胡文明制四季花卉图鎏金错银筒式三足炉
直径9.1cm,高8cm,重g
释文:「胡文明制」刻款
“胡文明制四季花卉图鎏金错银筒式三足炉”,筒式炉式,口沿及三如意足嵌银丝,腹部通景开光,内饰重环珍珠地,其上浅浮雕四季花卉图,并鎏金装饰,以突出主题纹饰。其虽花叶迭聚,枝繁叶茂,然脉缕清晰,一丝不苟,俱见其功力。外底心镌方章款识:“胡文明制”四字白文印。
胡文明,明万历年间(-)铸铜工艺名匠,云间(江苏松江府,今上海)人,根据明人《云间杂志》记载,胡文明擅长铸铜炉与文房器具,按古式制彝、鼎、尊、卣之属极精,价亦甚高,誓不传他姓。在当时即为世人所珍,艺术成就极高,时称「胡炉」,或称「胡铜」。
胡氏风格作品,除偶有所见胡文明亲作外,仅零星可知有其子胡光宇承父业所制,如上海博物馆藏“胡文明男光宇制鎏金刻花三足炉”,即为一例,其造型与本品大体相类,所饰亦为四季花卉,唯选卉有别,可从中体悟胡氏父子铸技之传承。胡光宇的生卒未见于文献记载,亦有人猜测其早逝,或未能将胡氏铸技留传。而胡文明既有“不传他姓”之誓,其精湛的铸炉技艺也就成为独一无二之绝技。
Lot
明胡文明制山中仙友图鎏金错银香盒
直径7.3cm,高3.2cm,重g
释文:「云间胡文明制」刻款
“胡文明制山中仙友图鎏金错银香盒”,圆形盒,盒口内敛,盖面饰圆形开光,其内饰龟背锦地,其上浅浮雕山中仙友图,一枝竹叶、双头寿桃、一株灵芝、一丛水仙,均是山中清雅仙卉,又承竹寿灵仙之意。盒、盖口沿饰错金回纹。敛口、浮雕纹饰处鎏金,金铜二色错落有致。外底心阴刻“云间胡文明制”六字双行篆书款,属胡氏较典型的属款方式。
仙友之筋脉舒卷有力,纹饰写实自然,繁而不紊,透露出胡文明的敏锐观察力和纤细琢工,强调适度图案化的艺术表现,精工绚丽风格兼备雅而有「士」气的风骨,亦即明代文人追求的和谐美感。此香盒即属华而不俗的文人趣味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