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文物中看看历代狮子造型的变化人生五味

木雕鉴赏

快来加入我们吧!传播木雕木文化知识、普及木材鉴赏要点,以及最专业的木雕木匠工艺素材分享,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在木雕鉴赏等你

石狮子想必人人都见过,在古代,一些高门大户人家的门口经常立着两个威武的石狮子,样子十分高大威武。

那么石狮子究竟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有着什么作用呢?

石狮子的由来:

在古代的中国,是没有狮子这种动物的。

狮子来到中国,要感谢东汉时期出使西域的张骞,汉武帝时期,汉朝希望联合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便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各国,“丝绸之路”的开通,联通了中国与中亚各地的关系,不仅将丝绸、青铜器、玉器等传入了西域,也给当时的中国带回了不少新奇东西。

除了石榴、葡萄、胡萝卜、蚕豆等各种食品之外,西域各国还给中国送来了骆驼、鸵鸟、汗血宝马等各种神奇动物,而被我们称作“万兽之王”的狮子,就是这个时候作为贡品被送来中国的。

因为狮子形象雄伟,很符合当年的“帝王之气”,所以深受历代帝王的喜爱,因此外邦友人便常常进献这种动物。与此同时,狮子的绘画、石刻也逐渐出现。而石狮子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

唐太宗时期,著名画家阎立本就曾作《狮子图》。石狮子的等级

狮子颇受帝王喜爱,被认为是祥瑞之兽,有辟邪的作用,石狮子的地位也随之升高,在古代除了皇帝,也只有王公贵族和七品以上官员门口才允许设石狮子,用来镇宅,而普通百姓为了获得狮子所带来的“祥瑞”,节庆时候便兴起了舞狮,且这一项传统至今仍然存在。

前面说过,石狮子也有等级之分。七品以上官门口才允许设石狮子,而石狮子的等级,便是由它们满头的“卷发”来判断的。

一品官员门口的石狮子,头上有十三个“卷发”,也被称为“十三太保”,二品官员门口的石狮子,头上便减少一个“卷”,以此类推,官员等级每向下降一级,狮子头上的“卷发”便少一个。

可想而知,皇宫门口的石狮子,头上的“卷发”是最多,有45个,这自然是象征着皇帝“九五之尊”不可动摇的地位。

汉晋时期狮子

汉代狮子造型为虎头狮身,昂首阔步,庄严威武,矫健刚劲,敦厚沉实,有强烈的感染力。从侧面看脊柱动态呈S线,狮子显得矫健而充满跃动之势;装饰手法多样,以圆雕、浮雕及线、面、体相结合的手法雕凿鬣毛、颌须及身躯上的卷云纹、火焰纹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狮子造型多为仰首,作迈步前进状。形体硕大,体态凝重,气势恢宏。风格圆浑俊美,形态豪放飞动,装饰华美。

汉代石狮-山东武氏祠

汉代石狮子-四川雅安高颐墓

北魏石狮子-河南龙门石窟宾阳洞

晋朝青釉狮

唐代狮子

唐代的狮子造型逐渐定型化。狮子石雕多呈蹲坐式,外形呈三角形构图。狮子形象鲜明而强烈,体魄雄伟,气势非凡,寓写实于装饰,有很强的建筑感、重量感。狮子作为石狮雕刻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石狮雕刻影响深远。

唐代邢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塑像

唐代三彩加蓝狮形烛台

唐代石狮子-龙门石窟万佛洞右侧招手狮

唐代石狮

唐代石狮

唐代石狮-上海博物馆馆藏

唐代孔雀石雕狮形镇-观复博物馆馆藏

宋元金辽时期狮子

宋代狮子最显著的特点是从陵墓狮子向生活化和装饰化发展。这一时期除帝王陵墓之外,石窟、寺观、祠庙、住宅、园林中也出现很多石狮雕刻。宋、元时期石狮较之唐代狮子,造型趋于写实,雕工精细,线条流畅,技艺纯熟,装饰意趣更加浓厚。

宋代耀州窑青釉狮子灯盘

宋代黑釉瓷狮

宋代狮子-河南巩县宋陵石狮子

北宋吉州窑绿釉狮盖香熏-安徽省博物馆馆藏

金代白釉狮形枕-观复博物馆馆藏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辽代石狮子门枕

元代狮子

元代狮形压石

观复博物馆馆藏

元代铜狮子镇

观复博物馆馆藏

元青花八棱狮球纹玉壶春瓶

河北省博物馆馆藏

明清狮子

明清时期的狮子的特点是:明清狮子的构思精巧,刻画细腻,动感较强,形态多变,装饰华丽而繁琐;传统狮子形象上升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在民间文化中,狮子几乎成为祥禽瑞兽的代名词。狮子艺术从佛龛神殿走入普通百姓生活,为各民族大众所喜闻乐见。太狮少狮、狮子滚绣球、狮童进门、回回耍狮子等具有象征寓意题材广泛应用在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品类中;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石、柱柮以及桥梁、栏杆、屋顶、影壁上无处不见狮子的形象;还有流行于大江南北的狮子舞,儿童的狮头帽、狮头鞋等等。

明代是中国狮子艺术在晚期的-一个发展高峰。从现存作品来看,明代虽力图恢复唐宋时期的那种雄迈作风,但传统的狮子造型终究抵不住世俗化和商品化的潮流。狮子造型从此渐渐趋于程式化。明代狮子的塑造非常广泛,不仅在一些纪念性建筑如帝王陵墓、宫殿前,甚至在--般的住宅门前都可以看到好多狮子。明代帝王陵狮子追求唐宋的雄风,但与唐宋相距甚远。明代狮子的总体气度较弱,特别是“十三陵”的狮子,造型臃肿、形象呆滞,尽管用料考究、制作精细,但缺乏内在的精神和气度。从形象上来说,走狮、立狮极少见到,所见都是蹲坐的形象,且装饰性愈强,狮子滚绣球、母子狮等造型多见。明十三陵的石獅虽然体积还较庞大,但已经失去原先那种博大坚实的气魄和朴素干练的特点。圆筒状的身躯、蓬松的卷毛.缺乏神态的刻画,只觉-.种软弱无力感,似乎连石头的重量感也没有。所以这些石獅在陵墓前,已经没有那种震慑力,只是作为陵墓的摆设而已。

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门前狮子

乾清宫门前铜鎏金狮子放大图

明代铜蹲狮形砚滴

明代彭城窑白釉赭彩狮

清代的狮子造型

程式化特征更强,墓道守卫狮、守门狮,都是雌雄成对的,雌狮都伴有小狮。精神状态方面更趋向于衰靡,如帝王陵墓前的守卫狮子仪而不卫,狮子仅仅成为摆设。雕刻手法也达到成熟的程式化的阶段,卷毛、铃铛雕饰细膩而丰富,眼、口、鼻、尾的细部刻画精微不苟。如故宫内的一对铁狮,虽然仍呈蹲坐式,但身体已趋下趴之势。头部特大,其宽度超过胸和双肩的总和,胸窄而内收,四肢短小,头顶肌肉如疙瘩,卷毛呈高突螺旋状,嘴扁平并有彩带缠绕,.--小狮伏于身上,一小狮被踩于脚下作龟缩状。雕刻虽精细,但繁琐有余气势不足。造型偏重细节,整体感不强,神态上趋向喜乐。至清后期,大多数造型都较繁琐,不顾整体,甚至粗糙不堪、造型丑陋。繁琐的纹饰只能说明造型理想的萎靡和审美趣味的俗化,自宋以来日益衰竭的国力正是这种人文精神的根源。

承德避暑山庄-城楼前的石狮子

北京恭王府石狮

清康熙孔雀绿釉加紫狮子

清代珊瑚雕狮子

清代掐丝珐琅狮子香熏

古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数石狮子头上的“卷发”来判断宅子的主人地位有多高。“卷发”的由来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狮子的“卷发”与佛祖释迦牟尼的发型十分相似。

佛经故事中记载:“释迦牟尼诞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惟我独尊,做狮子吼,群兽慑服。”据说佛家用狮子喻佛,形容佛之无畏,法力无边。

中国古代,人们常常将动物“神化”,而石狮子在古代最早是用来守卫墓地的,前文说过,狮子在古代被认为是祥瑞之兽,因此那时候的石狮子,经常出现在王公贵族墓前的神道两侧,起着驱逐邪祟的作用。

而到了唐宋时期,石狮子的工作渐渐从“守墓”变成了“看大门”。而石狮子除了辟邪的功能,又增加了纳福招瑞、迎接吉祥的作用。石狮子的“公母”石狮子通常是一左一右成对出现的,网络上流行一句俏皮话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成对出现的石狮子,以前也是一只公的一只母的,那么到底哪只是公,哪只是母呢?

最简单的判断方式便是“男左女右”。而观察仔细的人一定会发现,两只狮子在一只脚下踩的是绣球,而另一只脚下踩的是小狮子,我们便可以通过这个系列来判断石狮子的公母。

在古代,有“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那时候的人们自然也认为雄狮应当掌握权利,因此雄狮往往是一直前爪踩着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这便是象征权力和一统寰球。

而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常常是被要求多多为丈夫、为家庭“繁衍子嗣”,因此母狮子则的前爪经常抚摸着小狮子,或者两前爪之间卧着一只小狮子,这也是宅子的主人子嗣昌盛人丁繁茂的美好寓意。

中国狮子雕刻造型更多地来源古代艺术家的想象,这种想象又明显制约于不同时代的民族自信心和审美倾向。秦朝统一中国之后的两汉时期,经济、文化等方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狮子雕塑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显示出矫健质朴的艺术风格。唐朝时期,中国的国力强大,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历朝历代罕有其比。狮子的造型当然不止以上描述的几种,每一种类型都毫无例外地张扬着-.种轩昂、雄强、博大、雍容的精神气度。唐以后的中国,文治胜于武功,寄托着人文理想的狮子雕塑也就渐渐趋于甜媚和萎琐,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的形象说法确实能说明问题。根源于民族自信心的审美理想在历代狮的造型得到了相当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华铛,杨古城.中国狮子造型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王子云.中国雕塑艺术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3]长广敏雄.中国美术(雕塑篇)[M].东京:讲谈社,.

[4]潘绍棠.世界雕塑全集(上册)[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5]齐凤山.中国石獅的历代演变[N].中国档案报,,(5):6-10.

[6]刘世声,豫西南石刻狮子的形式构建与艺术理念[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6):27-31.

木雕鉴赏

快来加入我们吧!传播木雕木文化知识、普及木材鉴赏要点,以及最专业的木雕木匠工艺素材分享,全方位资源共享平台。

我们在木雕鉴赏等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