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价值

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s://blog.csdn.net/abc123_____abc/article/details/120309859

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价值

李贵龙

中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域之一

汉画像石是融祭祀性和装饰性为一体,附着在祠堂、神道、墓葬等建筑上的构件,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域内。受地域文化、丧葬礼俗差异的影响,各个地域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雕刻技法、艺术表现形式都显示出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分布区域,汉画学界将其划分为山东、河南、四川、陕北四大分布区。山东汉画像石分布区包括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地区。河南汉画像石分布区包括豫中、豫南、鄂北地区。四川汉画像石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滇北地区。陕北汉画像石分布区包括陕北、晋西北地区。

各个分布区域画像石的内容题材各有侧重,雕刻艺术各有不同:山东区域汉画像石以质朴厚重、古风盎然见长,表现的是儒家道德观为主的齐鲁文化;河南区域汉画像石豪放灵动、雄壮端庄,表现的是正统的中原文化;四川区域汉画像石清新活泼、精巧俊秀,表现的是巴蜀文化的多元性;陕北区域汉画像石以简练自然、纯朴华美体现了陕北文化的边郡特色。

对汉画像石的发现和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早见于典籍记载的是山东汉画像石。东晋末年,戴延之在《西征记》中就记载了山东汉画像石。北魏末年,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录了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他们都以山川形势、地理标志把画像石记入典籍。北宋末年,赵明诚在金石录》中记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至南宋,洪适把山东、河南、四川汉画像石录入《隶释》《隶续》,开创了汉画研究的先河。

陕北汉画像石发现出土较晚,第一块画像石于年左右在绥德境内被发现,但真正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今,才几十年的时间。虽然时间很短,陕北汉画像石却因反映的边郡题材和独特的雕刻与绘图结合的艺术魅力,得到人们的赞赏和肯定,成为中国汉画像石四大分布区域之一。

陕北汉画像石有几点特别之处:一是有大量表现边郡屯垦农业和游牧狩猎为主的现实社会生产、生活的内容题材;二是在墓门墓室固定位置上刻绘西王母、东王公等神灵神祇,这在全国其他汉画像石分布区是没有的;三是雕刻与绘画结合的表现手法,雕刻出基本图像,彩绘出物象的精细、生动和艳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四是富丽堂皇的边栏纹饰,使画面构图更完整,更富于装饰性,衬托、升华了主题画面;五是分格构图,把一块石面横竖分为若干格,每格画面内容相对独立且又紧扣主题,更具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艺术表现力;六是目前为止已出土的千余块陕北汉画像石,全部是在黄土层下静静地躺了近两千年的墓葬建筑构件,是不曾为世人欣赏的艺术奇珍。

陕北汉画像石的出土,不仅将汉画像石的分布从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地区扩展到了黄河中游、长城沿线一带,还以丰富的数量、较高的质量、独特的题材内容和别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扩充了中国汉画宝库。

解读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唯一图像资料

时间的久远使人记忆模糊,当历史的风沙磨灭了地面上的遗址,模糊了文字之后,两千年前的汉代陕北成了脑海中的想象。只有深埋在墓葬中的石刻彩画,保留了真实的古代形象。当这些埋藏千年的画像石重新见到阳光,我们才真切地看清了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的历史风貌。画像石成了解读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的唯一的图像数据。

从汉画像石上我们看到汉代陕北人的生活。他们吆喝着黄牛在山坡上耕种,到了秋天收获那沉甸甸的谷物。放牧和耕种同样重要,沐着晨光将畜群赶向水草丰盛的牧场。秋冬闲暇,骑马挽弓奔驰在狩猎场上,一边习武演练,一边捕捉着虎豹鹿羊。他们悠闲地吃着烤肉串,喝着美酒还要玩投壶、耍六博使酒场气氛变得更加热闹豪放。踏歌起舞、击筑和歌仅仅是地主豪强的享乐生活,平民百姓也有自娱的方式,吃子、骑羊、摔跤照样把苦焦的日月滋润得祥和。生活不是想象的那样舒畅,常常有胡汉进退的战争将人们推向苦难的火海,战争的伤痕至今历历在目,把吵嘴叫“斗阵”,把打架称“习打”,军事语言已成为陕北人的固定语汇。无助的人们把脱离苦难的希望寄托于神灵,西王母、东王公成为拯救自己出苦海的稻草,于是把他们的图像刻绘在固定的位置,时时祭拜。

冰冷石头上的这些图像,记载了汉代陕北人日升月落、鸡鸣犬吠的边郡生活,也把千年的惆怅和人间的敬仰镌刻其上。把一块块汉画像石连接起来,就是一幅汉代陕北全景图。在这幅全景图上镌刻着汉代陕北乃至北方地区的信息。今天,透过画像石的厚度和硬度,在图样纹饰间层层深究,我们能解读出汉代陕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间信仰和民间风俗等诸多方面的真实信息。

奠定了陕北石雕技艺的基础

石雕艺术是与陕北人的生活、生产最密不可分的民间艺术。石雕艺术创造了窑洞民居、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和装饰品,将陕北人的生存空间打造成了一个石头部落。

石雕技艺是许多陕北人的生存手段。掌握了石雕技艺的石匠,在为别人创造生活的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丰足的生活。作为民间艺术和生存手段的陕北石雕技艺至今保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绥德,石雕技艺已成为支柱产业。从县城至四十里铺镇的国道沿线,几十家石雕工艺场排成了十几公里的石雕艺术长廊(图6-1),各种石雕产品琳琅满目,每年创造着上亿元的财富。绥德石雕技艺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绥德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发展至成熟都是有源头的。陕北石雕技艺的源头最早应追溯到陕北汉画像石。

我们观察当下的石雕技艺和石雕产品,都能找到汉画像石的艺术元素,诸如:陕北汉画像构图与造型的完整性和饱满性,夸张、变形、简约、概括的造型意象表现手法,造型规律和民俗寓意的集体性和程序化,造型的抽象化与韵律感。这些方面至今在影响着陕北石雕艺术品的创造。就是平面减地阳刻的雕刻技法、时空平面化的造型手法在现代石雕艺术品的创造中还时常更新(图6-2、图6-3)。

陕北汉画像石折射出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气魄宏大、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豁达自信、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等汉代精神,作为深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像遗传因子一样在陕北民间工匠中代代相传,继续产生着新的文化能量。这些文化能量,使当代的石雕工匠在继承汉画造型规律和视觉审美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并实现新的艺术觉醒,创造出具有民族文化根脉、时代精神特质的石雕艺术品。

从地下走上地上

汉画像石造型艺术本来不是为世人欣赏的艺术,它是专为逝者在仙境天堂享用的艺术。当“禀三代钟鼎玉器雕刻之工,开两晋唐宋绘画之先河”的汉画像石从墓葬中返回人间,它旺盛蓬勃的艺术生命力,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源泉。陕北汉画像石造型厚重雄强、古朴素美的艺术风格不仅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一种观念、思路和方法,还提供了丰富的造型数据。

对陕北汉画像石造型艺术和雕刻技法传承、创新的成功范例当属绥德县城永乐大道的建设。年,县城改造时,在东门滩修筑了大理河河堤。河堤的护栏装饰没有沿用传统的浮雕雕刻技法雕刻“龙凤呈祥”等图案,而是把陕北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和造型表现方法应用到现代设计中来,用平面减地阳刻加阴线的雕刻技法,吸收汉画的造型元素进行创作,表达新的设计理念和新的视觉趣味,雕刻出幅反映陕北的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和民风民俗的画像石刻,受到普通民众和专业美术工作者的一致赞誉。从此,这种画像石刻的新奇表现形式在陕北清涧、榆林、延安、米脂等县市的城市建设、桥梁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古为今用的尝试与成功,是用现代人的视角、方法和审美情趣去感悟汉代人的聪明才智、审美情趣、创作意境和内在精神,是在传统中求舍和扬弃,是在民族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的再创造。这种尝试创造出一种朴素华美、夸张简洁、面目清晰、气韵横生、磅礴大气、寓意深远、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现代审美情趣的艺术新品。

与陕北剪纸同源同流

石雕是男人的艺术。男人用一把锤子、一根錾,在冰冷坚硬的石头上,镌刻下人生奋斗拼搏的坚毅和不屈不挠。剪纸是女人的艺术。女人用一把剪刀,在柔软的纸片上,诉说着生命意识千古永恒的话题。我们欣赏平面减地阳刻的汉画像石图样,会眼前一亮,似在欣赏一

幅幅陕北剪纸。因为剪纸不易保管,今天看不到历史遗存,我们无法说清楚剪纸艺术产生的具体时代。但可以肯定剪纸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它的雏形不会比汉画像石产生的晚。《史记·晋世家》中记载有周成王“削桐叶为圭”以封弟叔虞的故事。“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描述了用桐叶剪成花样,在自然光的照射下像玩皮影一样逗小娃玩的场景。这些记载足以说明剪纸的雏形与真正意义上的剪纸的产生时间,应比汉画像石早或属同一时代。

从汉画像石拓片效果来观察,它与剪纸一样,在意象表现特征上具有朴素的剪影式造型,利用线条对物象只作简单的轮廓表现,将不同时空的物象和事件融于同一空间平面内,通过剪影式的体态表现某一种动态、某一事件和某一种情绪。整体造型简洁、流畅、自然,概括性极强,让观赏者在看不到细节的状态下发挥想象去体味画面的意蕴和内涵。

在陕北剪纸中随手拾来几幅作品,都能看出剪纸与汉画像石造型手法十分相似,如《迎亲图》与车骑出行图,《回娘家图》与宴饮图。《牛耕图》是一位从没见过汉画像石的安塞妇女的剪纸,却奇特地与汉画像石中牛耕图的构图、动态十分相似。

从两种时隔千年的作品的相似中,我们不难看出陕北汉画像石和陕北剪纸两种民间艺术,虽然作者不同,载体材质不同,制作工具不同,艺术服务事项和对象不同,但造型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的相似与相同之处。这就说明陕北汉画像石和陕北剪纸有无法分割的艺术创造的联系,是同源同流的古老的民间艺术。

李贵龙:绥德县人。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

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地理》等各级各类报刋发表作品近万字。美术作品入展国家、省级美展。编著出版了《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东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卷》《民俗风物卷》《定仙墕镇志》《河底乡志》《四十里铺镇志》《薛家河镇志》《绥德县工商行政管理志》《义合镇志》《绥德文化志》《绥德县地名志》《医院志》《中共榆林市政法年鉴》《绥德石文化大观》《绥德石牌楼》《绥德祥瑞石狮子图集》《石成锦绣》《饮食图典》《绥德名胜古迹》《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疏属山》《文化绥德》《知行山水》《仙岭草庐集》《留住手艺》《紫台胜景》《绥人荣光墨宝飘香名州》和《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该书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九月和年度书榜,并获二等奖。参与了二轮《绥德县志》的编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