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找心灵的处所走进吴洋的女性艺术世界

一我一直好奇,女性艺术家除了性别的自然属性和身份的自我意识,她的艺术是否拥有女性的独特面貌?

随着二十世纪中叶女权运动在西方的兴起,知识界爆发了一股广泛持久的解构男性中心主义的浪潮,女权主义者坚称:传统的女性社会角色,甚至性别特征只不过是男权社会人为建构的结果。在艺术界,与此思潮相呼应的,是女性艺术家纷纷起来否定性别特征在她们作品中的印记。

在普遍质疑性别差异的文化氛围里,不掩饰女性特征的艺术是否有一席之地?

当我第一次看到吴洋那些充满了图案和石头的画作时,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这里,那些通常与女性相联系的诸如柔美、细腻、曲线、艳丽、花饰等特征,通过具体的色彩和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吴洋充满女性色彩的图画世界里,石头脱离了自然的粗糙和坚硬特性,代之以光滑和润泽的外表。在画法上,与西方油画通常采用的大笔触厚涂法,中国水墨画中的重笔勾勒和皴法不同,吴洋的石头往往以细腻的笔触绘就。尤其与众不同的是,它们被饰以精美的图案和花饰,石头的特质从此不再是自然的朴实无华,而是披上了柔媚和艳丽的外衣。在石头从自然背景抽取出来,作为描绘对象,并描绘以花纹和图案的过程中,自然的景物被赋予了女性的审美趣味和特征。

遍览中西画坛,吴洋的绘画无疑是一个异类。无论是作为画面的中心,还是处于虚幻的背景,或是置于古代山水画的空间中,图案、花纹、石头始终是她绘画中的内容与主题。对很多人来说,这似乎超出了他们的欣赏习惯。吴洋对石头和图案的执着,除了其女性趣味和视角的缘故,自然与她的个人经历和背景分不开。

吴洋因何对图案和石头情有独钟?

早在以画家为人知晓以前,吴洋还是一名出色的图案和时装设计师以及绘本作者。

吴洋自幼习画,她对图案的兴趣和专长,源于在北京工艺美校学习和毕业后作为图案设计师的经历。除了多年的绘画训练,她在图案设计方面的背景,对日后画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从事图案设计师工作的四年时光中,吴洋得以广泛接触不同国家的图案艺术,并花大量时间临摹研习了包括欧洲古典图案、日本和服以及浮世绘中的图案。同时,她的绘画练习也从未中断,“在那个可爱的大工厂里,除了完成设计工作之余,还能经常到全国各地写生”。这段经历让她至今回忆起来,仍十分陶醉。

年吴洋一举考取了当时被视为设计艺术殿堂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为大名鼎鼎的李绵璐先生的研究生,专攻图案设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央工艺美院,不仅设计教育理念上突出美的中心地位,绘画方面,也因着庞薰琹、吴冠中、张仃、袁运甫等一大批艺术家的在校影响,唯美风气盛行。浸润在那样一个注重美的艺术氛围中,吴洋的艺术趣味无疑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硕士答辩(左:李绵璐,右:常沙娜)

在那个出国留学仍是精英们寻求开阔眼界、改变命运的年代,吴洋于年毅然辞去中央工艺美院的教职,远赴英国学习时装设计,并在日后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由于种种缘故,吴洋早期习画时的作品未能保存下来。从留英期间的时装设计草图中,人们可以一窥她在造型把握上的功底和对画面强烈的形式感,这些宝贵的草稿得以让我们间接地一窥她早期在绘画方面的才能和趣味。

留学英国期间的时装设计草图

从年始,吴洋用了三年的时间,满怀爱心地创作了六部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绘本,作为给两个年幼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的礼物。从这些精美的绘本图画中,足见吴洋对图案和细节描画的迷恋和擅长。这些充满设计感的构图,重复性的平面图案效果,精巧的细节处理,还有富于装饰性的设色,均隐隐地预示了她未来绘画风格的走向。

绘本中的图画

吴洋自己也没有想到,多年来对图案、花布的迷恋,许多年后会在绘画中得到最尽情的表现。

在她于年举家移民加拿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吴洋的很多时间都是在家中陪伴两个年幼的女儿中度过的,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心中再次萌发了拿起画笔的欲望。据她回忆,当她买来绘画材料,闻到调色油的味道时,兴奋得感到仿佛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可是,画什么呢?

当时对吴洋来说,画画纯属出于个人兴趣,她并没有在意艺术圈的人在画什么,什么风格时兴,哪些观念流行,这些她统统不管,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完全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很多事情的原因尽管可以做种种推测,却往往出乎意料的简单。吴洋最初对石头作为绘画对象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即是出于偶然。

在温哥华居所的院子里和不远处的海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河卵石,这些有着不同形状和有趣组合的石头不经意地出现在吴洋的日常生活视野中,久而久之,石头的形象就印在了她的脑海里,并活在她的潜意识中。据吴洋介绍,当她拿起画笔的时候,几乎凭本能就画起了石头,并下意识地在上面加上了花纹和图案。

一方面,石头的各种形状、组合、以及大小变化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形象素材,用吴洋的话来说,石头的形状极具可塑性。另一方面,多年的图案设计经验使她先入为主地从图案构成的角度观察表现对象。尽管在石头上画上图案的做法在很多人眼里似乎很另类,而对吴洋来说却是再自然不过了。早年在学习图案设计时,她曾用这样的方法训练自己:到大街上找出十个女人的衣服面料,试图在脑子中记住,回去后立刻凭记忆将这十种面料的图案画出。正是这种长久的训练和经验积累演化成为不自觉的、内化了的思考方式,甚至于形成所谓的第二自然,以致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她的观察和表现方法。毫不夸张地说,图案已经融入了她的内心,成为她形象思维的一部分。

吴洋温哥华居所院中和附近海边的石头

吴洋为研究石头结构和构图组合所画的草图

其实,在不同物体上画上图案,对吴洋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年,吴洋曾为一个时尚杂志做了一个叫做“给家穿上衣裳”的概念作品,在这个作品里,她把地毯、家具、石膏像、甚至女儿的衣服都用图案装饰起来。当时,如果可能的话,吴洋甚至想把墙面、汽车、院子都画上图案。

是否可以做这样的推断,那个曾经在脑海中一闪,并使得她做出将图案画到不同表面上的奇思妙想,在她开始画石头那一刻起,又重新出现了。而且吴洋不久就发现,图案和石头放在一起简直合适极了,多年的图案情结似乎在新的艺术形式、新的描绘对象中找到了最恰当的安放之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吴洋从此对画图案和石头始终乐此不疲。

为时尚杂志做的“给家穿上衣裳”

最初,吴洋的画面多采取平面化的构图,不强调画面的纵深感,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石头呈平面式展开,石头几乎不施明暗,图案也以简单的几何形体呈现。渐渐地,在她以后的作品中,石头的立体感逐渐增强,花纹与石头的关系更为紧密,并最终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最初以石头为题材的画稿

从接下来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吴洋在探索图案与石头相融合的方式的同时,试图最大限度地创造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先看这幅名为《印象》的作品,在构图上,后面成组的石头与前面单独的石头在疏密上拉开距离;色彩沿着自左下角至右上方的对角线,将画面按冷暖色域分开,打破构图的单调;在明暗效果上,前面明暗对比稍强的石头与后面对比减弱的石头形成反差,而在两者之间的石头则予以完全平面的处理,其外轮廓仅仅由花纹暗示出来,这种立体与平面相间的处理,有效地增强了画面效果的丰富。再来看花纹的不同处理,既有在浅色石头上施以深色的花纹,又有在深色的背景上刻画的浅色图案,而居于中心石块上的花纹则色调上深浅不一,形成一种斑斓的效果。

《夏威夷》是从效果上最富于装饰性的一幅作品。构图从左下角的石头向右上角呈放射状展开,大面积黑色的形状既是石头轮廓的延伸又构成石头的影像,平面化的黑部色域既与金黄色背景相区别,同时又衬托出带有明暗变化的浅灰色石头,形成三个递增的层次;另外,用金色线条勾勒出来的花纹,既与黑色相互衬托又与金色背景形成呼应。

印象

夏威夷

黑白游戏(局部)

在《黑白游戏》中,即使色调仅仅限制在黑白灰的范围之内,图案的多样和明暗的层次变化仍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细节的精致和质感的光滑润泽效果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产生华美的效果。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做这样的归纳:最初,吴洋为石头的自然形态所吸引,渐渐地我感到,她将石头从自然背景中抽取出来,将其作为画面的主角,最终,带有花纹或被花布包裹的石头演变成属于她特有的图像,完成了一个由自然的石头到吴洋风格的石头的转化。在此过程中,自然的石头被赋予了人的审美观和文化印记,同时,花石也成为她标志性的视觉符号,以至于看过她的画的人,都习惯性地把她与饰有图案的石头联系起来。

此时,在吴洋的作品中,花饰与石头已然融为一体。

吴洋喜欢把画画比喻作寻找心灵处所的过程,这可以理解为,绘画行为背后深藏着艺术家内心深处的诉求。起初我将信将疑,描绘花饰和石头能与心灵相通吗?

其实,吴洋绘画的面貌远不局限于图案与石头本身。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花石图像符号之后,在接下来的作品中,吴洋让她的石头置于不同的背景,与具体的环境发生关系,这样做让她的画面具有了更大的想象余地。空间的转换,意味着语境的变化,画面的寓意也随之不同。

吴洋是怎样安放她心爱的花石的呢?

在《向大师致敬》中,装饰有花纹的石头被成倍放大,石头的形体几乎充斥了整个画面,压低的地平线更衬托出巨石的高大,无限开阔的背景上空无一物,写实的画法与非现实景物的结合,造成神秘的超现实效果。

熟悉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里特画风的人,不难看出其对吴洋的影响。前者善于通过比例和质感的意外变化,场景的转换,将现实的景物陌生化,从而达到超现实的效果。玛格里特的画风启发吴洋走出花石图像本身,为观者的想象插上翅膀,在将花石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时,有意无意中使画面产生出新的意义和联想。与玛格里特怪异、略显压抑的画面氛围不同的是,吴洋的画面通常传达出一种明亮,富于激发想象力的正面气息。在这里,装饰着精细花纹的米色石头表面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极为雅致、优美,由此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时,它犹如一个来自外星球的尤物,以比现实中的类似物体大许多倍的比例,给观者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觉惊喜。这幅画还为吴洋赢得了加拿大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优秀作品奖的荣誉。

吴洋显然为这种尝试带来的意外效果所鼓舞,同年,又画了《大风起,云飞扬》。

在这幅作品中,饰有鲜艳的粉色花饰的巨石离开地面,悬浮于空中,形成更为强烈的视觉效果,神秘的气氛进一步得到强化。乌云密布的天空似乎预示着什么将要发生,再看这里,巨石右角上的花饰似乎正在化为真的花瓣,不断从石头上脱落,在风中飘散开来,又在画面右上方聚起,由此产生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

向大师致敬

玛格里特的作品

大风起,云飞扬

吴洋并没有在超现实的空间久留,接下来又将目光投向现实的空间场景。这可能是吴洋为数不多的以具体场景作为背景的作品。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些作品中,为了让石头有一个稳定的安放处所,她尽量让背景看起来结实而真实可信。

这幅名叫《格兰维尔大桥》的作品取材于温哥华市中心的一座同名地标性建筑。桥周围是游客云集的餐馆、咖啡店以及海产品市场。由于经常从那里经过,巨大的桥梁结构给吴洋留下深刻印象。画中,在巨大复杂的桥架结构中,裹着黄色布料的石头显得分外夺目,仿佛在提醒人们它的存在。这个为当地人熟悉的地标性建筑,由于巨石的出现,在人们眼里不觉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尽管吴洋选取了现实的空间背景,并对桥结构的细节予以了精确细致的描绘,由于石头与环境的非寻常搭配,画面仍透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看到这幅画,经常光顾此处的当地人会不会对高高悬在桥架上的巨石在惊喜之外略表担忧呢?

从特定场景吸取灵感的做法在《北京——I》中得到延续。画面中灰色的天空和空荡荡的建筑是吴洋从加拿大返回北京时在对比中产生的印象。我们看到,树叶已全部脱落,两颗支撑石头的小树只剩下几棵单薄的枯枝,勉强支撑起石头的重量,石头仿佛随时有可能坠落,就连她的花石也失去了往日的艳丽,而披上了黑灰色的仿佛被撕裂的外衣,与背景的气氛形成呼应,造成一种低沉紧张的效果。整个画面很容易使人联想起国内城市中常见的拆迁景象,想到城市的快速变化,并由此带来的后果。黑灰色的布更不禁使人想到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不难看出,这些作品中隐隐地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