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乐首石山岩画始凿于闽族或闽越族时期,为

年1月19日上午,福建省文史办研究员黄荣春老先生,带领着数位文史爱好者一同登上首石山,观看岩画。最后,大家普遍认为长乐首石山岩画始凿于闽族或闽越族时期,为闽越族时期遗存可能性较大。

一行人翻山越岭,你牵我扶,不辞辛苦登上了首石山。

首石山巅有一巨石凌空,从不同的方向望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因此该石有“首石”、“拇指”和“状元帽”等美称。首石山,山势高峻兀立,山巅巨岩凌空,状若元冠,所以又叫状元帽。此岩自溢清泉,四顾有水,泉声淙淙,所以又称“四水石”。石上题刻“跃龙翔凤”、“浴日涵天”、“状元峰”、“步云梯”等祥瑞楷书。

首石凝云

首石山,长乐民间又称“大拇指山”,海拔米,山势高竣突兀,山巅巨石高二十余丈,形似人首,故称“首石”,是长乐县城的天然屏障。首石山间时常云遮雾罩,缭绕的云霞似托着高峻兀立的巨石,飘飘渺渺地幻若仙境。为此,清乾隆年间长乐知县贺世骏以“首石凝云”名之,在评定“吴航十二景”时,把颇有诗意的“首石凝云”定为第一景。

长乐首石山岩画始凿于闽族或闽越族时期,为闽越族时期遗存可能性较大。闽族始于夏朝,消亡于战国中晚期。

在长乐县出土有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所以不能排除新石器时代人类在此镌刻岩画的可能性。

首石山巨岩背侧有说镌有人物等图案,实地观看这些图案是风化岩自然形成的,或岩画被风化严重而难于识别的,较难于判断。

背侧8个乳丁状纹饰,直径均数厘米,风化虽严重,但明显可看出是人工雕刻。这8个人工雕刻乳丁纹饰可能是闽越族人的岩画遗存。理由是首石山附近有越王山,明代黄仲昭《八闽通志?长乐?越王山》记载:“越王山在十一都。高一里,周围三十一里。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不利,子弟或为王,或为君,散居南海上,此其一也。”

南下的越人与闽族融合为闽越族,所以居越王山等地的闽越族人在首石山镌刻岩画是有可能的。

另者,乳丁纹在战国晚期至汉初的东冶应较普遍使用,如新店古城外城、屏山汉代宫殿、牛头山汉代宫殿遗址出土的板孔背面均饰有乳丁纹。

黄荣春与刘文平

(首石凝云)

在古吴航十二景中,“首石凝云”是十二景中的首景,所谓“凝云”,就是云遮雾掩,缭绕的云雾似乎在托着巨石,飘飘渺渺地幻若仙境。对于古时的文人墨客或者现代的我们,首石凝云是极美的景色,前几天读到一篇有关首石山的文章,才知道在古时对于一些人并不是好事。俗话说,首石戴帽,做土挨饿。戴帽,即被云雾遮盖;做土,则指的是瓦泥匠。上文提到民间曾有谚语说道:“首石云封,大雨滂沱”。当首石山被云雾遮盖的时候,必然会有大雨来临,那么靠晴天劳作赚钱的瓦泥匠之类,赚不了钱,一家老小自然要挨饿。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靠天吃饭的活也越来越少,人们温饱基本满足,不论文人骚客还是普通市民都热于欣赏首石凝云的美景。

(传说)

相传,只要首石山上的状元帽鸣响,长乐当地就会出一个状元,在明永乐期间,首石山曾鸣响过两次。据说,第一次是在明永乐壬辰年(年),三宝太监郑和率领船队第四次下西洋,驻军十洋街,是年,邑人马铎状元及第;第二次首石山鸣,在永乐戊戍年(年),邑人李骐亦状元及第。因此“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成了代代相传的古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