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路
石人传闻
石人,古代又称“翁仲”。相传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这人身高力大、果敢非常,曾屯扎临洮(今甘肃岷山县),因提防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怀念他,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给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便将铜像、石像统称为“翁仲”。
神道石人像衣饰
明代轨制规章,每逢正旦、冬至、天子的诞辰等紧急节序,文武百官都要身穿朝服列于朝班。朝服由冠、带、衣、裳、中单、蔽膝、绶、佩、袜、履等衣物构成。
冠
为梁冠,其状貌与官员常日在衙署办公时戴的乌纱帽不同。帽上有梁,并用梁数差别官员等第。此中一品官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元勋在梁上加笼巾、貂蝉(侯用金蝉,伯用玳瑁蝉)。
带
系于腰部,包罗革带和大带两种。革带有玉、金、银、乌角等不同质量的装扮。此中饰玉的革带等第最高。大带均以红、白两色绢做成。
衣
又称“上衣”,用红罗做成。宽袖,身长过腰。其外系方衷曲领于胸前。
裳
又称“下裳”,红罗制成,仪表像裙。
中单
穿在衣和裳以内,白沙做成,理论上是一件衬袍。
蔽膝
系在革带前,遮小腹及两膝部,红罗制成。
绶
系于革带后,吊挂于臀后,用绿黄红紫四色丝织成云凤,下结丝网,绶环。
佩
及玉佩,吊挂于腰部双侧。
袜
每每为白色。
1
明代朝服衣饰特征
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颁诏、开读、进表、传制都用梁冠、赤罗衣,青领缘白纱中单,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赤白二色绢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以梁冠上的梁数差别档次高下。公冠八梁,侯、伯七梁,都加笼巾貂蝉(貂正本挂貂尾,后以雉尾接替,蝉是饰物)。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先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先后金蝉。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先后玳瑁蝉。俱插雉尾。驸马不必雉尾,别的与侯同。一品七梁,玉带玉佩具。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玉绶环2。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余统一品。三品五梁,金带,佩玉,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金绶环2。四品四梁,金带,佩药玉(即玻璃),余同三品。五品三梁,银带钑(音sà飒)花(即银质饰有凸纹金花),佩药玉,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2。一至五品都用象牙笏。六、七品二梁,银带,佩药玉,黄、绿、赤织成练雀三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银绶环2。御史服獬豸(神羊)。八、九品一梁,乌角(牛角)带,佩药玉,黄、绿织成鸂鶒二色花锦绶,下结青丝网,铜绶环2。六品至九品用槐木笏。
嘉靖八年(公元年)将朝服上衣改为赤罗青缘,长过腰止七寸,不掩没下裳。中单改为白纱青缘,下裳赤罗青缘,前三幅后四幅,每幅三襞积(褶裥),革带前缀蔽膝,后佩绶,系而掩之。大带内外用素色。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不许穿朱履。冬十正月百官可戴暖耳。
长按